心中装有英雄的人
何锋
写下这个标题源于一个叫阿尼的民间说唱艺人。
第一次见阿尼老师是在我到所支教的德格县中学不久。那天,他正忙着指导即将参加甘孜州校园歌手大赛的同学们。第一次看到他,感觉他的年纪也就是六十岁上下的样子。他身穿藏族传统服饰,一头银发,满脸慈祥,手执一根细小的马鞭,神情专注地看着台上表演的孩子。当孩子们唱歌的时候,他的嘴唇也随之歙张着。直至练习结束,他才走出训练场地。就这样,我才正面和他会面。德格县中的校长罗斌向我介绍,他就是“格萨尔说唱”非遗传承人。罗斌也向阿尼老师介绍了我。他很热情地给我打招呼,主动和我握手。就这样,我和阿尼老师相识了。
阿尼老师出生在甘孜州德格县,这里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史诗般的传奇故事在这里广为流传。五彩经幡随风飘扬,这里是一片净土,从未被喧嚣所打扰。这里有象征藏地智慧的印经院,这里有巍峨的雀儿山,这里有碧潭的新路海,这里还有勤劳善良的人们。若是留意下德格当地的宣传资料或是学校文化标识,往往会看到“智勇勤善、树德立格”这八个大字,这是康巴核心区善地德格的文化符号,不仅仅镌刻在德格县域众多的石头上,而且外显于德格民众的行动上。
阿尼老师更是一位用生命践行“智勇勤善、树德立格”这一核心文化的典型代表。
后来才知道,阿尼老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也是目前仍以格萨尔说唱为业的民间说唱艺人。可以说他是一个将传承“格萨尔说唱”作为自己毕生事业的人,至今他还坚持为德格县中学的同学们义务教授“格萨尔说唱”。因为他心中装有一个英雄,而这个英雄就是格萨尔王。
阿尼老师出生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父母都是普通的牧民。因家庭条件所限,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在他儿童时期,村子附近寺庙中学会基本的30个藏文字母。此后,他就开始了艰辛地学习,直至16岁那年的一天。据他讲,那天他在老家的一个山坡上放牧,他躺在山坡上看到漫山遍野的牦牛,陷入了沉思,随即进入到梦乡。在梦中,他看到一位骑着白马,身着战袍,手持马鞭的白脸将军向自己说,从今往后,你要以传唱我的故事为终生从事的事业。
正是这个梦在他心中种下了英雄的种子,而随着对格萨尔事迹的不断学习,对格萨尔英雄精神的进一步认识,英雄的种子便在其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一个将英雄装在心中的人。
正如他说,在对英雄史诗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每日凌晨4点便起床诵读《格萨尔传》是他数十年不变的功课。而把“格萨尔的故事”讲给世人,便是他最乐于做的事。即使是在生活极其艰难的年代,他仍然坚持游走于雪域高原,用特殊的方式向藏地民族传唱英雄的故事。在这种坚持中,他或许是孤独的,而这种孤独便一而再,再而三地淬炼着他的心,让他的内心更强大、更有韧性、更决绝,或是更能触及幸福。在“格萨尔英雄”故事精神的感染下,世代传唱英雄故事,弘扬英雄精神。
为了更好地推进传承工作,自2009年起,阿尼老师重新拿起刻刀开始了《天岭卜筮》《英雄诞生》《占领玛域》《赛马七宝》《大食材宝宗》等格萨尔史诗文献方面的印版雕刻工作。历时六年,终于在2014年全部完成,共5部书, 336块印版。雕刻工作前后支出117600余元,均由阿尼老师自筹资金。印版雕刻完成以后全部捐献给了德格印经院。正如他所说,格萨尔王史诗,不仅仅属于康巴地区,应该属于全人类。
随着阿尼老师对“格萨尔王”说唱事业的不断精进,他在藏区乃至整个“格萨尔王”说唱界的影响日益扩大,他先后被评为县、州、省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格萨尔的代表性传承人”,受邀参加各级文化艺术展演,受邀到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等高校讲授格萨尔说唱,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部录制节目。阿尼老师至今还记得,在出访日本时有一位日本学者问他:“格萨尔王是哪里的?”他无比自豪地回答道:“格萨尔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掷地有声的回答,在会场得到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
《格萨尔王》里跳动着思想的火花,充满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弘扬中国精神的同时,一定会在藏地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阿尼老师的坚守,亦是一种电波,向世界源源不断地发射出英雄的光芒。
(作者单位:成都高新区援藏工作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