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文艺
内容详情 2020年01月10日 返回该版首页

小竹笼 大文化 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传承千年技艺

小竹笼 大文化

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传承千年技艺

本报记者  肖朝德  李国华  胡斌 文/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现如今,很多地方都有瓷器、木雕、织绣等非遗博物馆,而在成都郫都区古城,有一座全国独有的鸟笼博物馆,收藏展示了百余年间的百余只鸟笼,民间的“玩物”登上了艺术殿堂,让人感觉稀奇又有魅力。

近日,记者走进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感受鸟笼手艺人的匠心。

精致美观

古城鸟笼魅力大

在西蜀古城指路村村口,7个3米高的竹编鸟笼上,“竹里·观笼”LOGO字样格外引人注目,以“保护传承”为主旨的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就坐落于此。这个1000余平方米的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展示中心分为三层,每层设有不同主题。“一楼是我们指路村鸟笼协会会员作品展示区;二楼是中国四大鸟笼派别精品展示区;三楼是鸟笼制作体验馆。”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博物馆以“蜀源川西林盘·文博竹里精品”为布展理念,以竹元素为装饰主材,分“鸟笼新生”“鸟笼文化传承”“鸟笼匠人”等栏目,运用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和多媒体互动体验方式,全方位立体化演绎古城鸟笼之乡的文化内涵,揭示以古城竹鸟笼为核心的川派鸟笼在鸟笼界的核心地位,揭示古城竹鸟笼上千年的传承史。步入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古香竹色间,大小各异的鸟笼一一陈设。精致的画眉笼、小巧的八方杂鸟笼、古朴的花鸟雕刻杂鸟笼、大气的斑竹四喜笼……观众沉浸在川派鸟笼的非遗美学中。在鸟笼博物馆内,有各种鸟笼珍品、鸟笼装饰、鸟笼家具及鸟笼周边产品,这些“玩物”经匠人打磨设计后,按主题陈放,或为艺术展台上的主角,或为林盘风格家居中的点睛摆件,有些甚至“藏匿”在日常用品中,留神或回看,才会发现其中的鸟笼元素,于古色古香中跳脱玩味。在众多鸟笼藏品中,高1米有余的百灵笼,可节节升高;四方盒状的笼中笼,精美而雅致;平顶、斗四方、八方……足以让参观者大开眼界,鸟笼竟这般花样种类繁多,匠人手艺竟如此灵动精湛。

展厅内,价值12万元的百灵笼是“镇馆之宝”,由四川省级非遗传承人、古城竹编鸟笼带头人王修其与省级非遗传承人、聚源竹雕带头人高尚远在十余年前合作完成。“鸟笼采用百年老竹编制”,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明文是做鸟笼的一把好手,师从其父王修其。他说,竹子的寿命,学界有60年定律一说,因此百年老竹很难找。“当时我父亲是在用竹条编制的农家屋内寻得这个百年老竹。”材料的特殊,加之目前两位非遗传承人均已过世,此鸟笼也成了绝品。

鸟笼上的雕刻艺术同样是使鸟笼散发魅力的因素。鸟笼雕刻大展拳脚的地方在于笼架、笼门以及盖板儿。盖板多为金属质地雕刻,笼体部分多为竹制雕刻,多雕刻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图腾或是龙凤呈祥图案,寓意吉祥,或是翠竹松柏,寓意淡泊致远。不同的爱鸟者会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雕刻图案,鸟笼雕刻完全不输主流雕刻技艺,某种程度来说是更胜一筹,因为雕刻面积小,需要更娴熟的技巧和更大的精力投入,一只出色鸟笼需要数年时间制作一点也不夸张。

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体

据介绍,古城竹编鸟笼兴起于唐代,经宋元到明清,在康乾时期呈现出“户户伐竹制笼,家家溜雀养鸟”的兴盛景象。当时,古城就成为中国西部独一无二的“鸟笼之乡”。在抗战时期,古城鸟笼迅速衰落,经历解放后的自然灾害,古城鸟笼几乎绝迹。20世纪70年代,古城王修其拜民间老艺人杨蕗匠为师,学习专研竹鸟笼技艺,领悟古城竹编鸟笼传统制作技艺之精髓,王修其手工制作的竹鸟笼颇受玩家喜爱。后来,王修其将技艺传与村民,逐渐带动本村数十户居民制作鸟笼。到2000年,古城鸟笼匠人达500余人,古城鸟笼再次享誉四川,成为“川笼”的代表,古城成为“川笼”最大制作地。

“夜半起篾声,晨明坐鸟肆;七里观作笼,八里听鹃鸣。”古城拥有着自宋代以来精湛的鸟笼技艺,精美绝伦的古城鸟笼自成一派,古城竹编鸟笼也是全国川派、北派、苏派、广派四大派系中川派鸟笼的经典代表。2015年,古城竹鸟笼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竹编鸟笼是成都郫都区古城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技艺传承。虽名为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但这里却不仅仅只集纳川派鸟笼,京派、粤派、苏派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不少“跨界品”参与“争奇斗艳”。除了收藏与展示,博物馆中还有制作鸟笼所用的五金展示区和晒料区,在匠人工坊里,参观者还可一览匠人工艺,或体验使用千奇百怪的五金工具打磨小小篾条、拉制笼丝、组装笼腔,从半成品中窥见精益,沉浸于鸟笼的非遗美学中。“一般看到的鸟笼都是成品展示,很少有地方能看到鸟笼的现场制作过程。”“古城鸟笼”传承人王明文在博物馆三楼的大师工作室中,向参观的游客细心地展示鸟笼的结构。

鸟笼是观赏鸟进行活动与栖息的主要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养鸟器具的适用与否,是能否养好观赏鸟的关键之一。根据不同体形、习性,鸟笼分为许多种。近年来,随着收藏与传统文化的热潮,鸟笼的收藏价值也大大提升,一张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的鸟笼往往成交价值不菲。人们欣赏的不单单是鸟笼的工艺性,还有融入其中的那种难舍难分的传统味道。

与其说鸟笼本身是一种文化,不如说鸟笼是一个文化承载体。它承载着手工文化、雕刻文化、图腾文化、阶层文化等,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它作为中国文化的宣传者再合适不过,它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国人的自赏,更在于捕获东方文化圈之外的文化受众,它更像是一个“传道者”,把自身承载的文化内容传播出去,获取民族圈外的文化认同,进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产业兴旺

践行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据了解,中国传统鸟笼工艺在清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其艺术品味和收藏价值都处于巅峰状态,在当时的皇室贵族影响下,各地文士官员纷纷加入养鸟玩笼的行列,盛况一直沿续至民国初期。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鸟玩笼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鸟笼产业再度兴盛。

养鸟、逗鸟不单单只是民众的娱乐手段,鸟笼作为爱鸟人必不可少的鸟具,它的地位可谓是鸟具中的佼佼者,更是养鸟人的“脸面”。所以精致的鸟笼开始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巨大,一些个人和地域开始发展鸟笼制作产业,其经济价值不亚于其他主流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经济价值。  

针对这个庞大的市场,一些手工匠人把制作鸟笼作为谋生工具,不仅解决生存问题,还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生活水平,他们把制笼手艺传给后人,让后人也有了生存技艺。鸟笼产业的兴起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谋生问题,也带动了村民自主创业,缓解了劳动力流失的问题,为当地旅游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古城竹编鸟笼主要是家庭式作坊,全手工制作,主要集中在指路村,最多的时候有近200户、800多人从事鸟笼制作或者与鸟笼有关的工作,从2013年到2016年,每年鸟笼产值5000万以上,从事鸟笼制作和鸟笼相关的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鸟笼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很多家庭因鸟笼而致富。”据古城综合文化站站长黄文全介绍,西蜀古城鸟笼文化博物馆里的鸟笼或为观赏收藏或为装饰摆件,除了立体演绎古城鸟笼之乡的文化内涵外,还可授予参观者非遗素养,对于保护和传承鸟笼制作技艺意义非凡。此外,还可以助推集鸟笼制作、观赏、销售于一体的古城竹编鸟笼产业发展,充分展示鼓舞匠人精神,这也是践行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生动案例。

“通过鸟笼博物馆,搭建起鸟笼匠人、市场和鸟笼玩家的桥梁,展示匠人精神与技艺的传承,这样会有更多人关注古城鸟笼,吸引更多的人来学习鸟笼制作,让鸟笼文化更好传承,也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将国内四大门派鸟笼在这里有效融合,从而推动整个中国鸟笼文化发展。”黄文全说,作为一项非遗传承技艺,正是有了鸟笼手艺传承人的努力,鸟笼制作在这里滋根生长、发芽吐蕊,为脱贫致富撑开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