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解读四川省应对疫情分区分类防控工作指南
避免“一刀切” 实现“两手抓”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四川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区分类防控工作指南》,在前期实施分区分类防控策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的100条具体措施,成为四川各地疫情防控的“操作规程”。
细化完善的分区分类防控举措背后有哪些现实考量?又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
为什么要分区分类防控?
日前,四川省召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会,明确提出疫情防治工作从全省实施统一防控策略到分区域分轻重防控策略分类实施转变。两天后,四川省明确提出以市(州)为单元,根据疫情状况分为无现症病例区、散发病例区、社区暴发区和局部流行区等四类地区,确定不同风险等级,科学实施分区分类防控措施。几天后,四川省进一步以县域为单元,确定不同县域风险等级,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把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作为重中之重。
四川省疾病防控专家组组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医学主任医师祝小平说,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但遭受疫情冲击的经济社会秩序亟需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四川省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病例散在发生,有50多个区县至今没有出现疫情。“分区分类防控策略,旨在避免防控措施‘一刀切’,在确保全民合力抗疫的同时,通过分区分类防控提高疫情防控的针对性、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尽可能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怎么分如何控?
根据四川省的防控情况,四类地区分类实施防控策略:无现症病例区实施“严防输入、严阵以待”防控策略;散发病例区实施“减少输入、阻断传播、精准救治”防控策略;社区暴发区实施“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加强救治”防控策略;局部流行区实施最严格防控策略,坚决切断病例输入输出。“每类地区怎么防控,都给出了具体策略和措施,确保分区措施衔接。”祝小平说。
以医疗救治为例,无现症病例区,完善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工作预案,做好应急准备;散发病例区,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按照“四集中”原则开展病人救治;社区暴发区,统筹调动辖区内医疗资源,采取分类诊治与管理,尽最大努力救治病人;局部流行区,全面加强医疗救治措施,紧急建立一批集中救治医院,确保“应收尽收”。
如何具体落地落实?
最近,四川省部分地区和重点领域企业相继复工。按照分区分类防控工作指南要求,全省各地正全力做好疫情应对和社会经济恢复两项工作。
“在无现症病例区,主要严防输入。”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有关人士介绍,在散发病例区,以“减少输入、阻断传播”为主,而在局部流行区,交通卫生防疫将实施最严格的交通管制和卫生检疫,坚决切断病例输入输出。
“从无现症病例区到局部流行区,市场监管工作总体呈逐渐趋严态势。”四川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在局部流行区,由于实行最严格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物资完全由政府组织实行统一到外采购。“在这一区域,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采购物资供应、运输、贮存等环节的监督管理,加强对产品的抽检监测,严防叠加性风险。”
“分区分类、灵活安排、企业主体、属地管理”,四川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支持疫情防控、医用物资生产企业及其配套企业全部开足马力生产;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城乡运行、生活必需品生产等涉及重要国计民生领域的企业,保障条件后立即复工复产;支持非劳动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互联网企业等,采取安排弹性上班、本地员工先到位等分批复工的灵活举措,积极稳妥复工复产。”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顾红松解释。
记者从四川省发改委获悉,截至2月13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5179家,复工率达到35.6%。一半以上的生活必需品生产企业已复工复产,涉及粮油、肉制品、乳制品等七大类。全省重点项目已复工61个,全省基础设施领域重点项目的复工开工正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