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绿叶子 片片生黄金
从思州绿茶看贵州岑巩产业扶贫之路
“我们的茶叶产自深山,远离城市和工厂,清香浓郁,汤清可口,深受福建和浙江客商的青睐。”近日,在贵州省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吴家庵茶场里,茶园主人徐廷勇望着漫山遍野吐出的新芽,信心满满地对笔者说。
一片小小绿叶,何以能让盛产茶叶之地的沿海茶商青睐呢?
发展茶产业
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茶文化在岑巩县历史久远。据史籍记载,思州绿茶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距今已是悠悠千年历史,思州,就是今天岑巩县的所在地。岑巩所产茶芽,细嫩均匀,滋味醇厚,含碘量高,是天然的养生保健品。
随着农村产业革命推进,为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近年来,岑巩县不断创新茶叶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当地茶叶产业资源,优化茶叶产业结构,选择通过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在企业带动中谋求发展。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打造了天马镇苗落、白岩坪、细山,天星乡茅坪、大路台等茶叶产业带,采取农户联合大户独立开发、茶农专业合作社有偿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茶叶基地规模,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贫困户实现产业覆盖。
“我在这里务工一年多了,每个月收入3000元。”正在采茶的天马村群众杨昌菊告诉笔者,她家以前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被评为贫困户,因为踏实肯干,被聘请在这里长期务工,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彻底摘了穷帽子。
同时,该县还引进了福鼎大白茶、安吉白茶等名优品种,利用深厚的思州文化和优良的茶叶品质,引导各茶叶企业整合品牌,共同打造“思州”系列品牌茶叶产品,走绿色、有机之路,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
排难解忧
持续助农增收
现年51岁的徐廷勇是天马镇苗落村人,2012年,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村里,通过一番考察,决定发展茶叶。
依靠“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 加之起步正规,管理程序规范,串联起的“茶叶采摘、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让徐廷勇收获了“绿色财富”。
然而,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徐廷勇的茶园同样遇到各种困难。
“要走生态绿色之路,传统的种植方式肯定难以实现。”徐廷勇说。
为解决技术问题,在天马镇政府和岑巩县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徐廷勇多方考察各地茶园,学习先进种植管理技术。加之,该县农业农村局还经常派技术员来茶园协助茶场建设绿色防控体系,解了他的“心头之患”。
技术问题解决了,资金链却出现了缺口。了解情况后,该县人行组织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到徐廷勇的茶园实地调研、对接资金需求,最终,该县邮储银行贷款30万元给徐廷勇用于资金周转。
“当天采摘当天付钱,每天发给工人的工资10000多元。”徐廷勇告诉笔者,来采摘的工人都是附近乡亲,再困难也不能拖欠他们的工资,这笔贷款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据了解,茶叶只是该县六大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岑巩县依托51个200亩以上坝区资源和林地资源优势,围绕“6+1”产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杂稻制种、优质烤烟、精品水果、“两茶”、蔬菜、生态畜牧业六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发展种桑养蚕、食用菌、牧草等新兴特色产业,持续推动该县群众实现产业增收。
通讯员 徐学练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