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1版:要闻
内容详情 2020年04月17日 返回该版首页

西南首家科创板企业诞生

西南首家科创板企业诞生

成都先导科创板敲钟 打造新药创制“新引擎”

□本报记者 王舒琴

4月16日,成都高新区企业成都先导药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成都先导”)举行敲钟仪式,正式宣布登陆科创板。这也是西南地区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

成都先导是成都高新区一家药物发现CRO公司,主营业务包括DEL库定制服务、DEL筛选服务、化学合成服务、新药研发项目转让等。经过8年的发展,成都先导已成为DEL技术行业第一梯队的企业。截至目前,成都先导已拥有超过4,000亿种化合物的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

从2012年公司创立到如今科创板上市,成都先导诞生在成都高新区,成长在成都高新区。成都先导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进博士认为,科创板上市对先导而言是一个新机遇。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有新的作为。“先导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和营商环境是相当好的。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生物医药行业,继续深耕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成都先导科创板敲钟

打造新药创制“新引擎”

药物发现是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在导致疾病的生物靶点确定后,新药研发的首要目标在于高效发现可以调控生物靶点功能的新颖分子。DEL技术是一项近年来药物发现领域出现的新技术,通过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库,对潜在治疗靶点进行筛选,从而得到有效的先导化合物分子。

公开资料显示,成都先导凭借DNA编码化合物库技术的独特性,与国内其他药物发现CRO公司相比,形成了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形成技术壁垒,目前在国内药物发现CRO行业中属于具有高新技术特色的成长性企业。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在DEL技术行业内从事相关研发服务的公司超过10家,已形成规模化服务收入的公司主要有3家左右,成都先导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在行业内排名相对靠前,属于行业内第一梯队的企业。

李进表示,DNA编码化合物库计划在2020年将库分子种类达到万亿量级。公司将继续坚持植根中国,放眼全球,不断加大DEL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及商务拓展,加大对新药研发创制的投入,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商业价值不断提升的创新药物“种子库”和新药创制“新引擎”。

扎根成都高新区发展壮大

产业生态建设显成效

科创板企业,可以看作是区域科创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成都先导在成都高新区创立到科创板上市,8年时间,既是一位年过半百创业者的筑梦之旅,也可由此窥见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进程。

李进在原成都科技大学(现已并入四川大学)读研,毕业后赴海外发展。2012年,49岁的李进带着一份“DNA编码小分子化合物库合成与先导化合物筛选创新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和一份创业梦想,回到成都高新区,开始了创业征程。

“作为一个初创型企业,最需要的是稳定的人才队伍和政府的支持。”李进说,成都高校云集、人才众多,加上有华西等著名医院和一些大型药企,同时政府对发展生物医药行业非常支持,这众多因素给了他回成都创业的巨大信心。“再加上我本来就曾在成都读大学,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让我更有亲切感”。

2012年,李进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成立成都先导。公司成立不久,就建成1500平方米的高标准实验室,包括多个生物、化学实验室、化学试剂库等,并获得了成都高新区给予的场地、租金、装修等补贴支持。

在李进看来,成都先导的发展,可作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正面案例。

“先导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环境和营商环境是相当好的。”李进介绍说,“成都高新区的团队非常专业,政策明朗,服务到位。谈好的事情,成都高新区绝对会落实,承诺的政策也会主动兑现。”

成都先导是成都高新区近14万家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更好促进企业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建立起覆盖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培育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人才、资金、场地等全要素服务。以助力企业上市服务为例,成都高新区把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企业上市搭建政务服务“绿色通道”,实施梯度培育和分类服务,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提供“股改贷”支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