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规模快速扩大,重大创新成果涌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辛国斌近日在“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表示。
本次论坛由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杂志社承办,以“优化市场环境,聚放发展动能”为主题。
近几年,我国制造业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企业活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
辛国斌指出,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12%,载人航天、高速铁路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批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航天、核电、信息通信等具备全球竞争力。
“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依然薄弱,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发展方式粗放,结构调整滞后,整体上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
据辛国斌介绍,工信部对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我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装备制造领域,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等,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制造及检测设备都依赖进口,与发达国家有几十年的差距,建设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辛国斌强调,我们要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主动提高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深更广融入全球供给体系。要更大力度地“引进来”,落实好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对外开放政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积极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同时,要更高水平地“走出去”,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完善“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务实推进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路甬祥认为,当前,我们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竞争、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二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合作共赢的投资贸易环境。进一步加快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三是努力打造协同创新的发展支撑环境。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业科技金融“三链”融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增强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教育、产业文化等对创业创新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协同支撑能力。
辛国斌建议,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必须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当头炮,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三是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必须着力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的新引擎作用,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五是必须着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承载体,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的制造业企业。
据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