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旅游
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31日 返回该版首页

青年汉学家们的旅游故事

青年汉学家们的旅游故事


“我们学习外语就是要提高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就是要跟外国人用他的语言来交流,去那个国家旅行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韩国延世大学讲师文有美说。

日前,在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8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北京)开班仪式上,记者与远道而来的青年汉学家交流发现,他们不仅对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也对我国名胜古迹感兴趣,他们认为,旅游是文化交往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将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


了解中国文化从中国之行开始

“1995年,10岁的我跟随父母从喜马拉雅山的另一边来到中国。北京天安门的庄严、万里长城的壮观、乐山大佛的奇美一一铭刻在我心里,爬上长城却不知道已然成为‘好汉’;在乐山看到尼泊尔熟知的佛陀,却没认识到尼中两国在佛教文化联系中的渊源……”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讲师马拉坦言,儿时那场旅行对他日后投入汉学研究是一次重要启蒙。

“旅游对于文化学习与传播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学习者或者研究者不到那个国家去,听到别人讲解的都是‘二手信息’。”马拉2005年到中国读书,在中国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马拉学成归国后,在加德满都大学教中文。他的学生会在大二、大三两年到中国的河北经贸大学学习。临行前,他反复叮嘱学生,有空的时候去旅游,一定要到北京天安门、长城,到古城西安看看。

“我也会把我的国家推介给其他好朋友,特别是中国的朋友们,欢迎他们到尼泊尔旅游。”马拉说,电影《等风来》让许多中国游客知道尼泊尔,走进尼泊尔。

“到尼泊尔旅游选择非常多,在加德满都看名胜古迹,到博卡拉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体验刺激的跳伞、蹦极等极限运动……”马拉希望中国与尼泊尔能够开通更多直航航线,便利两国游客开启美妙旅程。

在旅游中真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博兹瓦纳大学中文系讲师马奕男认为自己与中国缘分颇深,“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附近有中国人修建中学,那时候我就很想听懂他们说的话,想到中国看看。”

直到2009年博兹瓦纳大学开设孔子学院,马奕男才有机会接受汉语教育,并深深爱上汉语。去年3月,马奕男回博兹瓦纳大学教中文。“我在课堂上会给学生讲中国是什么样的,希望他们到中国旅游,直接跟中国人沟通,看看那里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特别是小乡村的发展,从中真切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马奕男坦言,自己对中国的乡村旅游特别有感觉。他在读书期间,曾离开长沙到安徽的一个小山村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发现那里的人们特别淳朴。马奕男回忆,“他们真的对我充满好奇,问我的皮肤怎么了,头发怎么了,为什么中文说得这么好?我都很耐心地跟他们解释。我来自非洲国家,那里有什么样的风土人情和旅游景点,欢迎他们到博茨瓦纳旅游。”

提升旅游体验需要依托文化交流

叶子来自塞尔维亚西部的一座小城市,学习汉语10年时间。在她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远隔万里的塞尔维亚和中国加深了联系,也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

“我在跟学生讲解中国文化的时候,一定会推荐中国的旅游景点,鼓励他们去当地体验生活。当然,有机会我也会带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买上火车票,去夏令营附近城市游览一番。他们都非常喜欢。旅游促进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叶子说。

去年初,塞尔维亚与中国对持普通护照人员入境实行互免签证的协定正式生效,这对两国间的旅游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我在贝尔格莱德工作,有着切身体会,免签以后,来这边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叶子告诉记者,每当她跟身边的朋友说到塞尔维亚旅游的性价比很高,有很多好吃的甜点、好看的风景时,都会从对方的眼里看出向往。

在叶子看来,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她告诉记者,在贝尔格莱德孔子学院上班的时候,就偶尔会接到酒店打来的咨询电话,想知道如何接待好中国游客。她建议酒店,准备好电热水壶,在房间摆放上新鲜水果,备好拖鞋。因为喜欢喝热水、喜欢吃水果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做好这些服务会让中国游客感到很舒心。

据中国旅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