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经济 赋能新发展
成都市新都区聚力赋能乡村振兴亮点纷呈
□王俊波 吴敏 本报记者 康立维 文/图
产业兴,乡村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新都区依托360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的丰厚乡村资源,以点连线,串线成面,立足乡村特色资源,关注新时代城乡市场需求,坚持走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新经济,打造了一个个珠链锦绣的乡村新业态、新景观、新亮点,浓墨重彩地书写着新都乡村振兴的靓丽篇章。
站高谋远
绘就乡村经济新地理
作为成都近郊的新都区,同时也是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拥有360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同样拥有都市现代农业的需求。近年来,新都区对表党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七大任务和省委、市委部署,改革强基,聚力赋能,坚持农商文旅体科融合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乡村新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乡村大美公园形态和宜居生活品质愈发凸显,努力在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新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香”“四脉”绵延3000多年,多少故事荡气回荡,多少人物名垂千古。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明,新都有不胜枚举的风流人物,有看不尽的城乡美景,有和谐自然的田园风光。新都正是凭借禀赋的乡村资源,站高谋远,匠心设计,打造出众多独具特色的乡村经济点位和旅游景点,绘就出新时代新都乡村经济的崭新画卷。
如今,走进新都乡村,一派川西优美的田园风光,让人美不胜收。滑旱雪、踢足球、赏音乐、观风景、品美食……悠然自得,放松身心,真是巴适得板!
珠链锦绣
打造乡村经济新画卷
聚焦都市人群多元化消费需求,依托大美乡村生态环境,探索乡村新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这是新都区做强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依托360平方公里农村区域和38万亩耕地的丰厚乡村资源,新都区高质量规划建设134平方公里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夯实农业生产本底的基础上,把乡村田园打造成“天然公园、市民乐园、消费游园”,加快推进“珠链锦绣·锦水公园”乡村绿道旅游组团、清白江沿岸滨水休闲农业示范带、木兰山—五龙山生态旅游组团3个产业融合发展组团建设;围绕8个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构建100公里乡村绿道慢行系统;把全区2000余个林盘聚落作为农村景区化景观化建设和林盘经济场景营造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着力植入林盘庭院特色产业,打造出以民俗文创为特色的夏河溪文创聚落、以共享庭院经济为特色的拾里庭院、以精品民宿为特色的董家时光小院、以传统木匠技艺展示为特色的水磨花溪、以艾芜耕读文化为特色的大书房林盘等多个精品新型林盘聚落场景;同时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融合“体育+旅游+文化”“农业+音乐+艺术”“绿道+火锅+熊猫”,分类施策探索乡村新经济,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地铁接驳、景点串联、公交换乘……这条票价为2元的“香城乡巴”旅游专线,正是新都区创新打造的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的观光旅游公交精品线路。线路全长25公里,串联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芳华桂城微马公园、尖锋旱雪小镇、夏河溪乡野公园、足球音乐小镇、拾里庭院、花香果居等10余个乡村经济新亮点,让市民能便捷地走进新农村,领略川西田园风光,体验现代生态农业,感受美丽乡村新画卷。
聚力赋能
增强乡村经济新动能
新都区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组织清产核资和股份化改革,探索形成“党组织主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乡村集聚,同时全面激活乡村资源,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承包地经营权规模流转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闲置资源入市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活化利用好村(社区)公共空间、土地林盘和集体资产,以全面深化改革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新都区在乡村改革创新中,打造出了新繁镇汪家村拾里庭院等一批典型,实现“三权分置”原则下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东,集体、商家、村民均受益。目前,新都区已完成87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流转,2021年1-8月已办理155宗,累计流转面积2.3万亩、交易金额11.72亿元,成都市首宗超500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项目在新都成交,近几年,已累计交易733宗,流转面积10.28万亩,交易规模21.42亿元;开展“蓉易贷”“产融对接活动”等活动6次,帮助农业主体成功获得融资5000余万元,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农村资源多元化经营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改革无止境,发展无穷尽。新都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将抢抓‘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战略机遇,立足新都区位优势和乡村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强内功、补短板、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新都高质量发展夯实农业底子,选好农业路子,做大农业果子,让农民多挣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