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要成为“大产业”须在四方面发力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在揭牌仪式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全国主要薯类作物年种植面积超过1.5亿亩,占全国可用耕地8%左右。其中,马铃薯和甘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马铃薯,也称土豆、洋芋。马铃薯相比小麦、玉米、水稻等三大主粮的优势在于种植周期短、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广、产量高,且营养价值高。数据显示,马铃薯所含的维生素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维生素C的含量为蔬菜之最。据认为,在一些长寿之乡里,人们的主食就是马铃薯。
2016年初,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国家开始正式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马铃薯主粮化的内涵,就是用马铃薯加工成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实现马铃薯由副食消费向主食消费转变、由原料产品向产业化系列制成品转变、由温饱消费向营养健康消费转变,作为我国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的补充,逐渐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
《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要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要达到30%,主食消费要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现在,距离国家正式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已经两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离主粮化更近了一步。
但是,在记者看来,“小土豆”要想真正成为“大产业”,还须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第一,关键是要抓住消费者的胃,力推产品升级换代、种类推陈出新。毕竟如果老百姓不爱吃,再怎么发展也不行。《2016-2021年中国马铃薯行业市场供需前景预测深度研究报告》显示,马铃薯主粮化的积极进展体现在产品升级换代、种类推陈出新上。原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马铃薯主食中全粉添加比例,已由第一代产品的30%左右,提高到当前第二代产品的50%以上。目前,全粉配比55%的馒头、50%的面条、50%的复配米已在市场广泛销售。同时,要大力开展不同马铃薯品种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研究最优的配比,在不影响主食产品外观、色泽、口感的前提下,使产品更加营养,尽量满足不同类群的消费者对健康消费的需求。
第二,要过好良种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单产一直徘徊在1—1.06吨/亩,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33吨/亩,而欧美国家则超过了2.67吨/亩。其中的关键就是种子的问题,要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粮化的专用品种。当前,我国仅有约1/4的种薯属于优质脱毒种薯,主要原因是种子落后、品质不高。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开发,必须要过良种关,大力推广脱毒种薯与加工专用品种。
第三,政策上要大力支持。应该看到,近些年来,为使马铃薯成为第四大主粮作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发展。从2015年开始,原农业部就在湖北、北京、河北、内蒙古、江西、四川、贵州、甘肃、宁夏等9省(区、市)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同时从2015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马铃薯主食开发,引导和扶持了一批马铃薯主食加工重点企业。当前,马铃薯主粮化的投入每年都在增加,但要让马铃薯成为主食,还须国家层面加大对生产企业的补贴和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稳定马铃薯市场价格。
第四,要大力发展相关科学技术,降低成本,使科技成为推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马铃薯主粮化的一大问题就是成本高。据了解,当前马铃薯全粉价格,每吨在8000元至1.4万元之间,而小麦粉的价格每吨仅3300元,企业毕竟都想盈利,但当前高昂的成本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主粮化。在产业界有一句话叫做技术碾压市场,种植、加工技术进步会使得产量增加、成本降低,从科技层面有效支撑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从而加速马铃薯主粮化时代的快速到来。
吕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