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4版:西南各地
内容详情 2021年10月20日 返回该版首页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公布 西南地区多个项目入选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公布

西南地区多个项目入选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10月18日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北京周口店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陕西秦始皇陵等入选。 

从地域分布来看,“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其中,历史底蕴丰厚、素有“文物大省”“考古大省”之称的河南与陕西分别有14项和11项入选。

从年代分布来看,旧石器时代有5项入选,新石器时代有33项入选,夏商时期有10项入选,两周时期有15项入选,秦汉时期有16项入选,三国至隋唐时期有9项入选,辽宋金元时期有9项入选,明清时期有3项入选。

从类型来看,既有聚落、城址、陵寝、墓葬等类型,也有洞穴遗址、矿冶遗址、窑址、沉舰遗址等类型。

据悉,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组织开展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活动自2021年5月启动,经过各地文物主管部门审核、专家提名,最终确定321项作为候选项目参与评选。

据新华社


四川3项目上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日前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百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不懈努力,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近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三门峡市开幕,“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终评结果和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名单公布,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成都金沙遗址、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上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此外,成都金沙遗址还入选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

广汉三星堆遗址——1986年当地农民烧砖取土时意外发现两座祭祀坑,由此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让不见于史料记载的古蜀文明一醒惊天下。高大肃穆的青铜大立人、神秘诡谲的青铜面具等大量精美文物,证明了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南,还雄踞一支发达的青铜文明。2019年开始,6座新的祭祀坑被发现,开启了新一轮考古发掘,考古成果的集中发布,吸引了全国关注。全国最大的大口尊、国内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国内唯一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圆口方体铜尊、器型独特的顶尊跪坐人像、3000多年前的丝绸痕迹……惊喜接连不断。此次考古发现,再度展示了古蜀青铜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发展的典型实证,对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重大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金沙遗址——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在基本建设中被偶然发现,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二十年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金沙遗址聚落群已陆续发掘133个地点,发掘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基本可以确认金沙遗址是三星堆之后古蜀文明在成都平原兴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的都邑所在。金沙遗址的发现不仅解答了三星堆文明去向之谜,也将成都城市史向前推进到距今3300年左右,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历程。二十年来,金沙遗址荣获了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多项荣誉,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金沙遗址博物馆还成功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全国智慧博物馆试点单位。《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也即将出版。

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用考古材料实证江口沉银不是传说。2017年,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开始发掘至今,先后证实江口沉银不是传说,证明江口是古战场遗址,进一步了解了遗址分布范围及文物分布规律。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持续展开的考古发掘,正在不断拼接着和张献忠“江口沉银”民间传说有关的历史真相。此外遗址出水文物丰富,“蜀世子宝”金印是国内首次发现世子金宝实物,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枚。金印之外,张献忠大西政权的银锭,首度以实物勾勒出他在四川的统治疆域;而考古人员发现的江底文物分布规律,更揭示出张献忠撤退成都时的准备充分;西王赏功金币、银币等文物,还为明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此外遗址运用科学手段,开创了考古新方法,为今后滩涂考古、浅水埋藏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经验借鉴。


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大溪文化的命名地重庆巫山大溪遗址位列其中。

从地域分布来看,“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这些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学术研究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大溪文化的遗址广泛分布于三峡地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距今6500-5300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大溪遗址是大溪文化的命名地,在大溪文化中独树一帜,是重庆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大溪遗址位于巫山县大溪乡大溪村。20世纪20年代,大溪遗址被国外探险者发现。195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等单位的文物工作者对大溪遗址先后进行8次考古发掘。值得一提的是,2000年至2003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大溪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考古发掘工作。

“大溪文化时期,人们不但注重器物的实用功能,也非常重视艺术性。在实用陶器上添加各种装饰纹样,彩陶就是这一艺术成就的杰出代表。”白九江说,大溪文化的部分彩陶受中原仰韶文化影响,体现了南北文化交流的频繁。

大溪先民的造型艺术也有一定的成就,以墨石制作的肖形人物和动物雕塑栩栩如生,体现了高超的原始艺术水准。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2017年举行的“走进长江文明之大溪文化主题展”中,就有用墨石制作的、出土于大溪遗址的“石人面雕像”,表现了人面部的形状和细节,虽然画面较为抽象,但难掩制作者的聪明才智。此外,三峡地区多个大溪文化遗址均出土了石质小雕塑,塑造的形象有熊、猴、龟、野猪、穿山甲、鸟等动物,富有较强的艺术张力。

“大溪遗址发掘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墓葬,其丰富的葬式引人注目,其中以各种屈肢葬最具特色。”白九江介绍,大溪遗址中址除发现大量的“鱼骨坑”外,还发现了先民以鱼殉葬的特殊现象。

“大溪遗址能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得益于学界对这座遗址的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不断涌现,这提醒我们要更加重视考古报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白九江表示,重庆考古界将以此次入选为契机,艰辛探索、接续奋斗,更加清晰地展现巴渝历史文脉,努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重庆力量。

据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