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文化”
演绎华蓥山的工业文明
三线建设, 是指从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含重庆)、贵州、广西等13个省、自治区的三线地区, 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
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布点要求,确定了以靠近重庆的华蓥山为中心,在周边各县选定了新建或迁建冶金、化工、机械32个三线建设项目,其中9个光学仪器厂集中分布在原广安县、岳池县所辖的华蓥山境内,即除了永光光学仪器厂落户在现广安市前锋区的梭罗乡外,其余红光、华光、明光、金光、兴光、长城、燎原、江华8个光学仪器厂则分别落户在现华蓥市境内的禄市镇、天池镇、双河街道办事处、高兴镇、观音溪镇、溪口镇、庆华镇,并于1965年初开始陆续入驻建设。华蓥山军工建设由此走向兴旺,并凸显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同时, 与之配套的能源(绿水洞煤矿、李子垭煤矿、高顶山二煤矿)、建材(渠江水泥厂)等重点支撑项目, 也于60年代末相继建成投入生产运营, 从而在华蓥山中段, 迅速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以光学、能源、建材为主的三线工业基地。
在华蓥山区,三线人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国家利益至上、创新自强、奋力争先的军工精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劳汗水,创造了“当年设计施工、当年竣工投产、当年出精密产品”的建厂奇迹;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代激光观测技术产品航天观测仪、弹道相机、激光观测瞄准仪(器)和天象仪等高科技产品;生产出了照相机、农用车、运动气枪弹等民用产品。他们用刚强的军工精神不懈奋斗,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谱写了华蓥山工业文明的不朽赞歌。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家政策调整,加之华蓥山区当时的交通和信息不畅,军工企业兴光机械厂于1991年整体搬迁到成都市境内,其余8个军工企业也分别于1997至2002年, 先后外迁到南充、成都和重庆等地。
三线建设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历史;三线人的品质,是一曲无私奉献的赞歌。波澜壮阔的三线建设和可敬可爱的三线人虽然已远离我们而去,但三线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三线人创造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三线精神,在华蓥山区凝结了厚实的“三线文化”板块。
为了演绎华蓥山区三线建设与发展铸就的工业文明,华蓥市在位于蓥西新城三线大道两旁, 投资约3500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约167亩的“三线记忆”主题文化公园。公园以“三线文化”为脉络,以三线背景和华蓥原八大军工厂发展历程为主线,点缀式展示军工企业生产的标志性、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产品,同时搭配高度、形态与色彩相异的植物、植被。 “三线记忆”主题文化公园的建成,既是传承“三线文化”、弘扬“三线精神”的纪念公园,也是市民休闲、交流、学习的公共空间,更是充分展示华蓥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新亮点。
三线建设,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远去甚至消失,但它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的印迹却影响深远,也是我们永远值得怀念和珍惜的宝贵财富。
特约记者 邱海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