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随孩子的成长
万晓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散文《匆匆》里的这句话,时不时浮现在我脑海中。战斗在三尺讲台上的我,不由自主地感叹岁月的匆匆。
“万老师,您好,还记得我吗?”“你是?”看着面前比我高许多的年轻小伙子,我努力在脑海中搜索着这张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
“我是您的学生昃西啊!”“昃西,你是昃西,都长这么大,这么高了。”
师生间的亲切交谈后,我又回到了那过去的岁月。
那年,是我调到德阳市一小接任的第二个班,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我一边教孩子们知识,一边教孩子们做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适应社会和生存的能力,教育他们要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我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我用鼓励和鞭策的方式,教育孩子们学会取长补短。我教孩子们找优点,也帮孩子们找优点,然后,把找到的优点一一列举出来,孩子们在众多的优点面前得意极了,在这些优点面前,孩子们更加听话、懂事、成熟了。
在这个班集体里面,我常常看见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听到孩子们懂事的话语。因为有爱,孩子们在商场见到我后会挣脱父母跑来拥抱我;因为有爱,我生日当天,办公桌上会堆满一桌的生日卡片;因为有爱,常常听到家长们感谢的话语……
这个班上,有一个最特别的学生,他就是昃西。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学校,昃西经常不做作业,上课不听讲,打骂其他的孩子;在家里,只要父母严加管教,昃西动不动就和父母顶嘴,闹着不读书,甚至有自杀的倾向。他的父母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多次把他在家里的言语和行为反映给我。于是,我决定因材施教,专门制定了一套方案,叫他父母积极配合我的工作,随时把他在家里的情况告诉我。
“昃西今天上课最认真,发言最积极。”“昃西今天的地扫得最干净。”“昃西这次考试有进步,奖励小红花一朵。”“昃西这个组小红花最多,昃西被评为优秀组长。”……
时间一天天,一月月过去了,孩子也一天一天地发生着变化……
一个星期二的下午,我接到了昃西母亲的电话,电话中,她欣喜若狂地告诉我:“万老师,昃西学会关心我了。前几天,我身体不是很好,孩子竟然主动给我倒水端药……”
她还说,孩子特别喜欢我在生日那天送给他的日记本,虽然写的都是只言片语,但仍然能看见孩子一天一天地变化和成长;每天都要看我送给他的那一套课外书,连睡觉也要放在他的小枕头旁边。
为了这个孩子,我和昃西父母经常电话联系、沟通,看见他的进步,他的成长,我知道,我的教育已经有了成效。2008年地震,学校停课后,他去了上海的姑姑家学习,一次考试,他获得高分。他母亲特意打电话告诉了我这个好消息。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现在,教师也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方法,所以,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并不仅仅只看成绩;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也不能仅用学生的成绩来说明一切。
一个家长这样说,万老师,孩子们很喜欢您,他们不仅把您当成朋友、老师,更多的时候是把您当作妈妈;还有一个家长说,万老师,孩子们很爱您,很依赖您,也很信任您。我也常对孩子们说,只要你努力了,就是最棒的!
“晓英姐姐!”孩子们课余这样称呼我,我喜欢这个充满信任的称呼,喜欢这个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成就感的称呼。
“晓英姐姐!”为了这个称呼,我会一直用爱心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为了这个称呼,我会一直用责任心教书育人,用我的爱铸就孩子成长的未来!
作者简介
万晓英 四川德阳人,有诗歌、散文在《葡萄园》(台湾)《特区文学》《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天津日报》等报刊发表。著有诗集《淡淡的紫薇花》,散文集《情感咖啡屋》。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德阳市旌阳区作家协会主席。《旌城》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