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
如何提高学生政治练习的实效
四川省万源市第三中学 秦天秀
在国家“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适当的练习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但必须提高练习的实效。基于目前高中生要面临高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就其实效问题,我提出二个观点。
提高学生解决客观问题的
兴趣和能力
首先,端正对这类问题的认识。 政治试卷一般都是由客观练习问题和主观练习问题构成,我们一些学生对客观问题(通常都是指选择类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客观问题考查得比较死板,而且都很基础,只要记住一些基础知识点就行,因此就会显得不够重视,练习得也不多;更有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甚至认为,就算实在做不出来,猜蒙就行。我们所有学生都要重视每一类题型,客观题考查的的确是学科中的基础知识,但想要在基础知识的检验中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度,必须要掌握好教材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才行,然后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才能选出正确的选项。
其次,运用正确的方法,提高选择选项的准确率。在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正确运用以下两种思路和方法。
第一,直接选取法:顾名思义,就是认真审查题干和题支,通过对题干的审查,结合所掌握的知识直接选出正确的选项。这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基础知识,而且还要能灵活运用分析,才能做到,知识掌握和运用得比较好的学生,选择的正确率也就更高。
第二,间接选取法:也就是排除法,如果不能直接选出正确的选项,尤其是不能准确判断题干与题支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以此确定更为准确的选项和结果。
排谬法,也叫排误法。凡是说法错误的,均舍去不选,除非逆向选择,选的就是说法错误的有哪些,这类试题比较简单,通常的设问模式都是“下面的选项哪些说法是错误的”,这类题在一些难度不是很大的组合式选择题目中比较常见,只要把握好基础知识点即可。排异法,即选项中的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其中,又有排宽法、排窄法。排宽法,即选项中的说法跟题意有关系,但所涉及的观点超出了题干的意思范围;排窄法,即选项中的观点没有清晰准确地表达出题干材料的更多或者完整意思。这两种方法涉及的选项通常都是我们所说的与题意无关,或者材料没有涉及到,或者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的选项,不选即可。
现在,我举例说明对这些方法的运用。
比如以下这道题目:迪士尼,取名自其创始人华特·迪士尼,主要业务包括娱乐节目制作、主题公园、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和传媒网络等。迪士尼乐园带来消费盛宴;旅游酒店、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带来产业链相关需求的提升;玩具生产、广告、出版印刷、有线电视,互联网等。这表明: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消费方式。(2)消费观念的变化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3)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4)消费能够为社会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我们来分析题干:“迪士尼乐园带来消费盛宴;旅游酒店、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等”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消费的方式,就可以直接选出答案,这就综合运用到了前面我所谈的间接选取法,从而更加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
提高解决主观问题的
兴趣和能力
政治学科主观问题的解答,审题很关键,第一步就是要读懂审准所给问题。如何审题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认真审设问。为什么要先审设问,而不是先直接看所给的材料呢?先审清楚设问,然后带着问题去看材料,不仅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且还能节约时间,尤其是高考,文综考试本身时间就有限,题量又大,就更要这样做。首先,也是最基本最不具有难度的一点,就是审准设问的知识范围,即要求运用的教材知识角度,或者是经济生活,或者是政治生活,或者是文化生活,或者是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其次,弄清教材知识角度后,还必须进一步明确涉及到的是这类知识的哪些具体知识点,切忌撒拦河网,既浪费时间,又给阅卷老师增加困难,容易导致得分率不高。最后,审准设问指向。政治学科主观问题的考查,设问一般都是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种情形设置,“是什么”和“为什么”类,一般是指设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地位,重要意义、重要作用等,或者说问的是原因(包括必要性和重要性),“怎么办”类,也就是常见的如何做,或者解决措施等。所以,学生审设问的时候,首先要能明白问题的指向,弄清楚问的是“是什么”呢?还是问的“为什么”,或者“怎么办”。
第二,认真审材料。对所给材料的审查,一是尽量以最快时间分清材料的层次;二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有效信息。
第三,认真组织答案。首先,组织答案时一定要用规范的学科术语作答,切忌口水话太多。其次,不能仅仅是照搬和堆砌教材知识的理论和观点,做到既不能脱离教材,又要结合材料。
总之,扎实掌握所学知识,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才是正确解题的基础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运用一些方法和技巧,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