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为菜农化解卖菜难题
近日,广安市武胜县胜利镇吊井龙村第一书记何中明匆匆来到劳弱户谭秀珍家菜地里,帮老人收割萝卜。不一会,他就收满了一篓,转运到村里的电商服务站。过完秤,他告诉谭秀珍老人,“您放心吧,总共17公斤,4元一公斤,过几天菜卖完,您就能拿到菜款了。”
谭秀珍老人感激地说:“不出村就把菜卖了,真要感谢何书记和村干部,不然,我们种的菜就要烂在地里了。”
蔬菜是吊井龙村的传统产业,全村300余户常住人口,种植蔬菜的就有230余户,但大多是留守老人,行动不太方便,加之地处较偏远,距离最近的场镇也有近5公里,步行需要1.5小时,卖菜难成了老菜农们一件头痛的事情。
2020年6月,广安供电公司干部何中明被选派到吊井龙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了解到菜农们的实际困难后,他决定帮他们一把。他最先拟了几个方案:买一辆小货车,让老人每天凌晨搭乘货车到场镇零售;联系收购商,每天下午到村里收货……但因为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些方案都被村里否决了。
最后,何中明提出尝试网络销售,并得到村里的支持。于是,他发动村“两委”干部和自己的所在单位职工及家属,通过发朋友圈“打广告”,推介吊井龙村的蔬菜,很快,购买吊井龙村蔬菜的散客、常客超过了500人,一些供电公司和政府机关的食堂也加入了订单采购行列。今年5月,何中明在淘宝网开通了网店,每天按照电商服务站接收的新农副产品,更新网络图片,接纳网络订单。
吊井龙村种菜的老人们再也不用起大早,步行几个小时出去卖菜了,如今,他们足不出村就把菜卖出去了。78岁的菜农陈运财每年要种6亩蔬菜,前些年,他经常在凌晨3点多起床,到地里采摘蔬菜,然后推着手推车,在天亮之前赶到附近的场镇,占个好摊位叫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越来越吃不消。现在好了,他家的蔬菜大多通过电商网络销了出去,不但省了劳动力,而且钱还没少赚。
为了当好“电商人”,早已年过半百的何中明正在学习尝试网络直播,准备亲自出镜,让村里的农产品走出武胜、走出广安……让吊井龙村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掉队。
王林 特约记者 邱海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