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乡村振兴
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15日 返回该版首页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宜宾广播电视台 陈建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的任务。作为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去发掘鲜活题材、讲好发展故事,发挥正确的舆论引领作用,融入并服务乡村振兴,这值得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不断思考和总结。笔者结合多年报道新时代“三农”工作经验,立足于受众的视角,对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新闻媒体力量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在乡村振兴中,新闻媒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了解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途径。

因为,群众的“未知”永远是新闻工作的起点。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熟悉相关政策,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比如,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摘帽之后,宣传报道的中心也逐步转移到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在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中继续发挥“连心桥”作用,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要自觉做到“上接天线”,传递党中央的声音;同时也要做到“下接地气”,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精准传播,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充分报道、充分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发挥主流媒体在乡村振兴舆论场的主力军作用,守好新闻报道的主阵地。

深入基层讲好“三农”故事

众所周知,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农村、主力军是农民。因此,在政策宣传、政策引导过程中,不仅要提高政治站位、创新传播内容、贴近乡土民情,还要发挥好正面引导和规范作用,实现群众的认同自觉,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比如,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过程中,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竹村抢抓全国新一轮农村宅基地试点改革机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竹产业,引进运营企业,盘活村里部分闲置农房和土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从原来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川南闻名的美丽新村。

2020年初,笔者多次深入高桥竹村采访,以改革提质增效、催生化学反应为主题,以岁末年初集体经济首次分红为由头,通过电视新闻系列报道和新媒体短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报道了高桥竹村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生动场景,不仅增强了村“两委”班子坚持党建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吸引了周边区县乡镇党员干部前来学习考察,先期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试点的村民,也持续享受到改革释放红利,同时,激发了处于观望中的村民转变观念,主动自愿参与村里的改革试点工作。

运用多媒体聚焦群众需求

长期以来,很多时政新闻多以领导会议、调研、主题主线等方式呈现,形式单一、语言枯燥,加上说教式的“面孔”,经常让人敬而远之。相比之下,“民生化”的新闻多以关注报道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为题材,因接近性、趣味性更让群众喜闻乐见。

比如,关于乡村振兴的一场会议、一次调研、一条主题主线的报道,如果就事论事,以领导讲话、领导要求为新闻内容,那新闻报道很可能就写成了工作简报,不仅生硬,而且浅薄,失去了传播价值。

以乡村振兴某个“农业企业”发展为例,如领导专题调研其中一项重点工程,这项工程必然对当地壮大集体经济具有重要性意义。从民生视角看,这项工程有什么意义,建成后能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建设进度怎样,建设中会不会给周边群众带来不便?如何顺利推进?这些信息更值得进一步挖掘。

此时,新闻记者应该跳出调研或会议,深挖民生“痛点”“痒点”“难点”,以不同的传播平台分发传播,整个报道呈现的方式和传播的效果可能又不一样。

因此,这就需要时政新闻采写报道过程中,在确保新闻内容真实、精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转变传统新闻的报道角度,学习融媒体时代灵活多变的报道角度和方式,贴近群众生活,了解群众需求,新闻媒体在乡村振兴中就能进一步筑牢舆论引导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