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岑巩县
孵化培训“新农人”
乡村振兴有妙招
乡村振兴怎么干?土货、特产怎么销?乡村振兴人才哪里来?……自“贵州省委党校·岑巩乡村振兴‘新农人’成长孵化训练营第一期”开班以来,岑巩县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越来越清晰。
岑巩县气候温和、光照好,花草茂盛,具有优越的蜜蜂养殖条件,近些年,一些群众也靠着养蜂蜜发展起来了。但随着养蜂的群众越来越多,蜂蜜产量剧增,靠亲朋好友代卖和逢集赶场的传统销售已经远不能消化所生产的蜂蜜,只能滞销或是低价出售,严重打击了养蜂人的积极性,岑巩县羊桥乡坪地村的蜂蜜养殖大户汪胜林也在其中。
“参加了这次新农人训练营,结识了专业销售生态蜂蜜的张总,我们村里面发展的生态蜂蜜再也不愁销路了。”汪胜林高兴地说,大家以后把蜂蜜采收来统一包装直接发给张总,省了不少时间,价格也稳定。
因品练才促发展
围绕“一村一品”的乡村振兴工作思路,本次“新农人”孵化训练营,从该县羊桥乡、天星乡选取了10个农特产品发展较好的村作为试点,经过走访调研抽取了责任心强、致富能力强、热心乡村振兴事业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村干部、星火传承人、致富带头人、岑巩县直部门各10人,共计50人参与了此次“新农人”孵化训练营。
“不管是养殖家畜还是养殖家禽,如果养殖数量太少,达不到盈利标准,有时候‘薄利多销’可能会给养殖户带来更多的财富。”天星乡三星村的星火传承人严开龙把学习训练心得这样分享给大家。
“新农人”训练营根据参训人员的自身特点和项目推进情况,科学制定了针对性较强的训练计划,要求参训人员每天围绕项目推进的实践进行反思(发一张图、一个小视频、一句话或一段感言),发挥团队互助协作力量自行实施项目,遇到解决不了的棘手问题,组织员协助对接相关资源和志愿专家,每周提交三讲进度报告,每月做一次团队项目评比。这样一来,不仅推动项目发展也能促进人才成长,实现项目落地与人才培养“双赢”局面。
问诊把脉“土货”变“山珍”
岑巩县羊桥乡龙湾村的致富带头人高应权具有多年的腊肉生产经营销售经验,但因未进行产品包装、缺少品牌意识、销售渠道窄等原因,销售量每年只有3000余斤,原本美味可口的腊肉,销售问题却让他很郁闷。
高应权面临的问题,在乡村振兴发展种养殖产业的群众中不在少数,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次“新农人”训练孵化营采取“专家+企业+项目+孵化人”的模式,借助贵州省委党校平台优势,获取了专家名师与行业标杆企业的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对每一个项目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做优做强进行“问诊把脉”,让深山里的“土货”变成市场上的“山珍。”
经过专家、企业家们的专业点评后,高应权立马对自己的经营模式进行优化,将每块肉标注了专属编号,树立了品牌意识,并解决了不易清洗、运输等问题,他的腊肉销量一下增加了许多。
复制推广 织密乡村振兴网
当前,岑巩县乡村振兴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模式、产业选择、人才培养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开新局?良好的、可复制、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对于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新农人”训练孵化营是通过运用行动学习法,统筹各项有力资源打造卓有成效的驻村工作队团队,提升工作队员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的工作能力,挖掘和培养岑巩县的“新农人”队伍,探索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因地制宜建立原产地品牌影响力,宣传当地旅游文化,助力黔货出山,是当前阶段推动乡村振兴的好举措。
“这次贵州省委党校·岑巩乡村振兴‘新农人’成长孵化训练营第一期的成功举办,既把我们的项目做‘活了’,也把我们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起来了,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我们会积极撰写成功经验、亮点做法,争取在各地进行推广。”贵州省委党校副校长蒋云丽说。
通讯员 杨宝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