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办实事 实干为民践初心
——专访贵阳市花溪区委书记许俊松
□吴印祥 本报记者 吴文俊 文/图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落脚点,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目前,全区聚焦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领域,共梳理各类民生实事517件,现已全部办结完成。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详细情况专访了该区区委书记许俊松。
问:聚焦目标任务,贵区是如何压实各级责任的?
答:花溪区把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任务,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一是高位推动。成立由区委书记为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出台《花溪区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以上率下,全面安排部署,亲自调度推动,带头督促落实,进一步压实责任链条,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实践活动各项任务。二是示范带动。花溪区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融媒问政等渠道,收集和梳理了一批实事项目清单,明确责任主体、工作措施和完成时限,实行台账销号管理。结合“察民情访民意”专题调研,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活动中带头走基层、听民声,了解群众的所需所想所盼,带头解难题、办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上下联动。花溪区围绕实事的“办结率”和“满意度”,组建专项督导组、指导督促组联合“两代表一委员”,通过实地督查、查阅资料、调研访谈等方式,定期督查督导责任单位扎实推进实事项目,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
问:聚焦公共服务办实事,贵区如何让发展成色更足,更有质量?
答:花溪区聚焦经济发展,回应民生关切,围绕企业投资兴业、群众办事创业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配套设施,优化服务功能,让实践活动与经济发展同频,与群众冷暖同心。一是优化企业服务。持续推进“千企改造”“万企融合”,完成37户企业深度融合,新增589个5G基站,新增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入孵企业;建立天河潭农旅研学体验基地;完成“3个万亩”基地建设,建成2个分拣中心,打响“花小莓”、久安古茶等农产品区域品牌。二是强化要素保障。全力抓好“六网会战”项目储备,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完成1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建设及轨道交通建设,促进贵阳贵安互联互通、花溪城区畅通;挖掘红色资源,开展高坡乡红军曾居地、青岩红军狮子山战斗指挥所的修缮保护和展陈利用,完成高坡红军长征步道示范段建设。三是深化政务改革。制定《花溪区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畅通市场主体准入渠道,全区共新增市场主体7488家;深入推进“一窗、一网、一次办成”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问:聚焦社会治理办实事,贵区是怎样让基层服务更优,更有保障?
答:花溪区在基层治理中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织密基层治理网络,着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推动党的全面领导在基层落地落实。一是构建规范化、标准化治理体系。花溪区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建立“党小组或联合党小组+网格+十联户”工作机制,形成全区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以“筑固工程星满花溪”党建示范带创建工作为核心,打造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引领带动基层党组织实现全域提升。二是构建网格化、一体化治理格局。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全区划分联户单元10793个,选配联户长10482个,建立各类网格微信联络群9685个,不断优化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完善“警民议事会”“警务联席会”工作机制,形成各单位信息共享、网络共建、基层共治新格局。三是构建精细化、常态化治理机制。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5个,实现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00个,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抓动态管控和常态治理,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
问:聚焦急难愁盼办实事,贵区采取哪些举措,让民生福祉更好,更有温度?
答:花溪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一是问民之所想。基层各单位通过召开坝坝会、居民议事会、调查问卷等方式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造“秀美花溪·融媒问政”访谈节目,网上察民情、聚民智,直面回应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二是解民之所急。花溪区始终将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扎实推进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如:划定花溪区8个生活圈,新增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6个乡级综合性文化站、54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成中心农贸市场全面提质改造,大力整治交通拥堵,落实40余条治理交通拥堵方法措施;全面推进农村“五治”,如:改造提升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1500个,完成3个乡镇存量垃圾处理市场化工作,清理积存垃圾2.77万吨,全体党员、公职人员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33184份。三是办民之所需。花溪区持续抓好民生基本保障,推动教育、医疗、就业等水平不断提高。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所,新增学位3510个,学前教育公办率达58%;完成阳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办标准化建设、花溪区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主体工程建设,以全省第一名成绩完成“全国健康促进区”评估验收;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4428人,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438人,持续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下一步,花溪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四新”“四化”“强省会”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创新兴区、生态立区、文旅活区“四大战略”,抓好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和农村“五治”等民生实事,着力构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花溪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民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