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白江区道路货运与物流业发展的思考
成都市青白江区交通运输局 蒋亨亮
2021年12月4日,“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顺利首发。搭载轻型商用货车和坚果、摩托车配件、化工品等产品的国际货运班列将途经云南,最快3天到达老挝首都万象。搭乘国际班列的东风,成都市青白江区近年来大力发展道路运输与物流产业,全区货物运输企业达813家,同比增长20.3%,货车总数16225辆,同比增长45.6%。体量和增速在成都市各区县中都位居前列。
一、青白江区道路货运与物流业发展现状
(一)适欧适铁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大铁总里程达86.68公里,设置青白江东站等6个火车站,“四横四纵”的大铁路网为中欧班列发展与钦州港、青岛港、日照港、宁波港的铁海联运提供了通道保障。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030公里,公路密度达2.72公里/平方公里,先后获评“四好农村路”市级、省级示范县,路网水平不断完善充分释放了产业活力,全国前50强供应链管理企业已有41家入驻,区内运输企业达1505家(其中,规上物流企业56家),每日货运量达到12.85万吨。
(二)放管服改革刺激行业发展。青白江区坐拥“四区一枢纽”(自贸区、铁路港综合保税区、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一带一路”大港区、成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高能级区位优势,是“放管服”改革最先破题的地方。在此背景下,区交通局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率先剥离64项审批事项到审批部门进行集中办理,破除交通运输领域“公章四面围城”难题,从注重事前准入转变为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创新构建交通管理体制,确保放而不乱,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激发交通运输领域发展活力。
(三)行业服务取得长足进步。一是分类建立管理清单。构建“一单两库”,根据经营单位安全行为和行业风险等因素划分A、B、C三级监管等级,确保重点突出、抽查科学、全程留痕、责任可溯。二是分类建立负面清单。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变许可和审批过程中的告知为事前公示,提前引导投资企业和个人减少盲目投入,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主动权,青白江区道路运输市场主体连续三年增幅超10%。三是分级建立信用体系。依托质量信誉考核结果,构建全面覆盖、紧密衔接的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与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实现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共同建立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形成信用监管合力。
二、青白江区道路货运与物流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建议
(一)引导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集约发展。以大西南生旌物流、顺邦物流园区、川陕货运三大商品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和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等多个物流产业园区为依托,引导道路运输企业进入园区集约化发展,逐渐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道路货物运输市场由无序逐步走向有序,进而提高道路运输业服务水平。同时,积极融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战略,深度挖掘“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内沿线城市生产性服务需求,以成都为中心,以四川省、成渝地区为重点,以交通网络通道为轴线,形成立足成都、服务全川、联动成渝,辐射全国的区域运输服务网络。
(二)强化交通基础建设管理,提升通行效率。一是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启动成南高速扩容、成绵高速第二复线征地拆迁工作,有序推动五环路、彭青淮快速等市域快速初步设计工作,预计2023年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二是完成港城大道、呈祥大道、香岛大道、华金大道等重要道路建设,有力提升客货分流通道能力。三是对新河路、大弯中路、芳邻路等城市道路提升改造,优化路面布局,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四是对凤凰大道、货运大道等7处重要节点进行交通组织优化,增设双待区(直行等待区和左转等待区)改善路口通行条件。五是对现状城区主要货运绕行线路以及部分重要交叉口增设电子警察设备、信号控制灯,优化调整道路限速,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六是加强交通执法力度,授权铁路港警务室对中心站及铁路港周边交通秩序进行管理,强化重点车辆重点路段乱停乱放等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三)数字赋能智慧物流发展,降低流通成本。以积微物联和中电骏途两家四川省首批网络货运试点企业为抓手,以大宗物资、工业品B2B业务为切入点,通过网络货运平台整合社会零散物流资源,打通产业上下游链条,逐步引导各市场主体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达成人、车、货的实时感知,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与此同时,探索网络货运发展包容审慎管理制度,构建“市区协调、部门联动、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采取纳入城市信用监测框架、争取优惠税收政策、联通交通智慧数据平台等综合措施,纾解道路运输新业态管理障碍。通过试点企业对数据接入技术研发、卫星装置安装使用以及税务规范上交等方面的实践经验,推进网络货运的规范有序发展,实现道路运输降本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