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商情
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28日 返回该版首页

德阳罗江三名“80后” 投身乡村振兴 共筑田园美梦

德阳罗江三名“80后”

投身乡村振兴 共筑田园美梦

□郭开利 本报记者 李鹏飞 文/图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很多“80后”的学习成长过程中,这句诗始终都是语文的重要考点,诗句的意境也孕育了三位“80后”同班同学的田园梦。

在四川德阳市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这个以庞统扬名的三国故地,张印森、何骏、代坤洪三位“80后”青年从小一起长大,又都对传统文化中的田园生活充满向往,通过2015年的一次合计,他们毅然辞掉了城市里光鲜亮丽的工作,从记者、市场总监、设计师的岗位上,又聚到了一起,他们共同投资创办了罗江区捌零后家庭农场,为了实现情怀中那个美好的田园梦,更是为了他们的下一代能吃上真正健康放心的农产品。

记者出身的张印森负责农业旅游和日常事务,有农技推广资源和背景的何骏负责技术和生产,设计师出身的代坤洪则主要负责电商和产品设计工作。

坚持科学环保发展理念

树放心优质农产品品牌

据了解,捌零后家庭农场占地400多亩,种植有胭脂蜜桃、新品种柑橘、黑珍珠樱桃、日本红颜草莓等多种特色水果,配套有滑草场乡村旅游板块,主要农产品胭脂脆桃已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和德阳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蜀道”,2018年试投产农产品生产经营收入达即到80万元。他们把“做有情怀的农业人,做有态度的农产品”作为追求和理念,把“农产品地头采摘即可供家人安全食用”作为安全底线,把消费者一句“这就是小时候的味道”作为品质目标,各自发挥特长,通力合作,已经初步建立起区域品牌影响力。

在捌零后农场的桃园里,当地老百姓一开始对一个树窝斜着栽植两棵桃树相当抵触,还“教育”这几个年轻娃:“你们这样种果树,我这辈子没见过!”

三年后,两株桃树呈V字形种在一起,从侧面看,果树层次分明,通风透气,投产还更快了,进入盛产期,150亩产量可以直接逼近40万斤,产值可接近300万元。这是农业生产负责人何骏根据北方密植技术和当地气候环境,改良的双株V字形直立主干分层挂果栽培法,这种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桃林的通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另一方面有利于采摘果实和冬季修剪,同时还能将四川地区传统的种植密度提高接近一倍。

他们还把桃树种植间距相较传统种植扩大了到了五米,为将来实行全机械化管育、采摘预留了空间。这一投产,工人干活也方便,游客采摘也方便,随手一拍都是农业网红公园的样子。

探索新零售渠道

打造农业品牌

他们重点拓展农副产品电商新零售渠道,通过互联网电商与体验式销售、小程序、网红经济、供应链公司,目前已能达到电商销售50%,体验式销售30%以上,走出了一条农村新零售的新路子。“电商产品分类还要下功夫,力争电商占比再上十个点!”代坤洪给另外两个股东打气。“在包装里,还要想办法让客人一开箱就感觉好看、好吃,而且方便!”

他们调整种植结构,产品覆盖全年四季,通过统一风格的包装vi设计,增加客户黏度的线下体验等多种形式,传导品牌信息,传递他们的创业理念。目前,“捌零后”已经是本地区内一个小有影响的水果品牌了。

坚持产业示范引领带动

做惠农富农的新动力

农场里的胭脂脆桃产业园,不仅承担了项目所在市级贫困村61人的产业扶贫任务,更是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扩大种植规模,用专业技术、用自己拓展的市场,用实实在在的产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通过产业园分红、支付土地流转费,吸纳贫困户务工等方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和实现扶贫助困。

他们每年还积极主动开展公益活动。2018年,何骏通过整合自身资源,为当地明德学校的留守儿童争取和募捐到了价值近两万元的体育设施与学习用具。何骏已经连续5年,免费为当地想学技术的农民提供桃树技术培训20余次,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

同时,作为青创计划在德阳第一批帮扶项目帮助成长起来的青年创业者,他们创业时积累的经验也迅速帮助何骏成长为共青团德阳市委青创计划的指导老师。每当遇见有青年在农业上创业,他总是很积极地跑现场、看项目,仔细地帮农业创业青年分析各种政策及创业条件,主动为创业青年服务,将自身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创业青年们,希望帮助大家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短短几年来,他们先后获得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四川省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副会长单位,致公党四川省委科技服务基地,中科院微生物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基地,德阳市三好农场、市区两级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关爱基地,罗江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荣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们的小木屋里,挂着张印森亲手书写的陶渊明《归田园居》。农闲时,茶烟袅袅,三个同学仿佛都找到了学生时代课堂上诗句的意境。“情怀之外,更有作为,这才是我们下乡的意义啊。”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