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冬奥·周末
内容详情 2022年02月11日 返回该版首页

从父辈的故事里读党史

从父辈的故事里读党史

杨华夏 杨建

曾担任供销社主任的三伯伯一家深受四川宝兴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的感召,在党领导下组织征地征粮,在枪林弹雨中保护群众,智斗土匪,在夹金雪山上搜寻国家牦牛时急得一夜白了头……


生命无法不朽,但可以创造不朽。

去年清明时节,料峭山风浸染着早春的轻寒,年过九旬的父亲带着我们来到蒲江红枫艺术陵园扫墓。一转眼,三伯伯已过世五年了。斯人已逝,但我总觉得三伯伯从不曾远离,仍然安详地坐在侄儿侄女中间,讲述着他的革命故事。

青史为鉴。三伯伯、父亲的革命故事就是一部党史的缩影,细细读来,让我知所从来,方明所去。我的三伯伯杨世槎、父亲杨世桴是温江县人,三伯伯1950年投身革命,父亲于1958年支援三线建设来到雅安,在革命工作锤炼了他们人民公仆舍身为大家的品格,树立了顽强奋斗的信心,他们一直用整个人生向党靠拢,对我们影响巨大。

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西康省

1950年1月27日,三伯伯响应党的号召,历经艰难考取了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简称西干校),而大伯伯杨世棱已先期考进西干校。当时川西大匪首陈利石指使温江河坝场土匪潘光发要将兄弟俩枪杀在去西干校的路上,一路追杀。“那后来呢?”三伯伯总爱讲起这段经历,儿时的我们听到这里紧张得不敢出气,三伯伯哈哈大笑着说,“后来当然没死成,得到不知名的贵人掩护,幸免于难。”“没死成”三个字,在事后说起只是一个结果,但在事发时却是命悬一线,他们是用生命向党奔去。

入学后的第三天,即1950年2月8日,西干校1066名学员从成都出发,12日黎明和解放军第62军一工兵营结伴朝邛崃行军。邛崃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成都地区唯一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1935年11月至次年2月红军与20余万国民党军队在此作战数十次,其中百丈关战斗尤为激烈,有的红军战士子弹用光了,提着汽油瓶往敌阵冲,将不怕牺牲的长征精神镌刻在这片土地上。伯伯一行在邛崃固驿镇遭遇数千名匪徒的袭击,解放军立刻回击,西干校柳副校长在无比危难中镇定地指挥学员突围,并不时提醒伯伯们跟上,“柳校长硬是没弯过腰、低过头,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让我肃然起敬,跟在他身后走了3里路”。这次突围西干校牺牲了6人、轻重伤24人、失踪2人,失踪的2人被俘虏后绝不投降,惨遭杀害。当晚土匪大举进攻邛崃县城,校警卫李万选为保护西干校学员牺牲在三伯伯身前,革命干部再次将血汗撒在这片沃土上。所幸驻城外的解放军及时赶到,匪徒被打退。

在伯伯们就学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党的号召力——一部党史,革命先辈铮铮铁骨、以血肉之躯担使命,救民于水火,充满正义的政党对百姓有巨大的吸引力,让百姓义无反顾地向组织靠拢。

父辈身心献给边区献给党

经历过生死考验,西干校学员们迅速成长,无所畏惧,在老师的带领下坚毅地走进了西康省最艰苦的地方,真正践行毛泽东同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北起大雪山麓,南至金沙江畔,踏遍大小凉山,登抵康巴雪域。以地为铺、身盖稻草,乐观地说成“铺金盖银”;将青菜汤内煮些许粉条、豆腐,诙谐地叫成“吃罗汉菜”;将晒着太阳捉虱子,调侃地称为“捉革命虫”。

毕业后,三伯伯三伯母来到西康宝兴(今雅安市宝兴县)支援边区建设,这里是红军长征战斗四个多月,三越大雪山夹金山,经历生命的极限和生死存亡挑战的地方。我外婆就是宝兴人,她和伯母常聊“我表舅年轻时劳力好,在硗碛背红军伤员和粮草,跟着翻夹金山,见过毛主席和朱老总,不过是解放后看画报才晓得是他们,1960年左右还收到中央的感谢信”的故事。三伯伯一家深受宝兴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的感召,在党领导下组织征地征粮,在枪林弹雨中保护群众,智斗土匪,在夹金雪山上搜寻国家牦牛时急得一夜白了头,后来担任供销社主任,在边区金融战线继续拼搏。

父亲1951年在成都报名西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在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1958年6月成都法院援建雅安三线建设,派遣到草坝镇山花社区。此时离三伯伯到西康惊心动魄的历程已8年,雅安交通、社会治安经过第一批开拓者的努力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一路乘坐汽车,一天就抵达雅安。

1958年10月父亲被安排到寺坪乡指导大炼钢铁,自学机械工程知识。1959年1月父亲被安排到人民银行芦山支行工作,其中1972-1974年下派到芦山龙门镇(曾是长征红三十军总司令部、红军总医院所在地)、双石镇(曾是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所在地)道班,父亲自学道路桥梁工程,在这里深受红军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战斗在最寒冷的、最陡峭的围塔山,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严冬主动承担建设工作。1984年取得中级经济师,1989年在银行退休后返聘到1992年。父亲41年一直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奉献。

从父辈在艰难环境中拼搏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党的组织领导力——一部党史,先辈们响应国家号召,不畏艰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践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精神,为祖国的建设默默奉献了美好岁月。 

感激共产党

父亲1975年完成下派回到芦山支行, 1981年落实政策,获得回原单位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机会,但是他放弃了。父辈们数十年如一日在西康大地努力工作,一生都在向党靠拢,最大的遗憾是因为成分原因没能成为共产党员,他们总说“人的一生总有很多难得迈不动腿的时候,相信组织、相信国家,我们总能渡过难关”,并一直以共产党员讲奉献、讲责任的标准要求家人,鼓励我们入党。

在父辈们感恩党和国家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党的创造力——一部党史,42年的改革开放中,我们党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变革,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党那年父亲说:“你要珍惜‘党员’身份,那是我一辈子都没得到过的殊荣!”每当想起这句话,遇到困难,我都有无比勇气不断锻造自己。

编写方志家谱传承家风

1985年三伯伯退休后仍心系革命老区,发挥余热参与了《宝兴县志》的编撰。1998年三伯伯和父亲带领亲属历时三年编制完成《猫坝杨氏宗族族谱》,族谱从康熙22年开始续撰,记录先祖由湖广迁徙至川南嘉定府乐山县,于康熙56年再次迁徙至成都府,真实反映出了四川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的迁徙发展历程,于2016年被四川省图书馆收藏。2020年8月5日我哥杨华建代表三伯伯及杨氏家族的亲人怀着对邓小平同志的无限崇敬、感激之情,向小平干部学院赠送了《猫坝杨氏宗族族谱》书籍。2017年猫坝杨氏家族“忠孝仁爱、诚信重义、耕读传家、自尊敬人……”30字家规被成都市评为“我爱成都·天府好家规”十佳之一。

在父辈编写方志、编制家谱的故事里,我们读到了党的凝聚力——一部党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华儿女也将“知道怎么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我们党将无数个小家凝结成革命的洪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我们越学习越懂得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一代代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无畏险阻,才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时代,让忠诚信仰和担当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风尚,我们的国家就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