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4版:西南各地
内容详情 2022年02月25日 返回该版首页

“双核”引领“双圈”互动 推动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双核”引领“双圈”互动

推动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昨日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获悉,2月22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2022年第一次主任调度会议,学习贯彻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精神和川渝两省市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安排部署,调度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建设进展情况,研究讨论联合办公室2022年工作计划及近期重点工作。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文化旅游、能源、粮食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2021年,在川渝两省市党委、政府领导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会同两省市有关部门落实工作机制、制定政策文件、搭建功能平台、实施重大项目、推出便民举措,合力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会议强调,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联合办公室要以《规划纲要》为施工蓝图,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及时总结成效查摆不足,不断增添工作举措,纵深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要准确把握“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项目化清单化落实国家相关专项规划,责任制销号制落实两省市系列决策部署,推动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要准确把握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重要要求,加强双核联动双圈互动,在共筑西部科学城、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塑中欧班列品牌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不断提升极核能级和引领带动作用。要准确把握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导向,因地制宜推动10个毗邻地区功能平台多方位、多角度探索合作模式和路径,加快形成一批改革经验成果。要准确把握《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任务,持续深化两地政策协同,有序推进160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协作取得新成效。


川渝携手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昨日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获悉,近日,四川省联合重庆市印发了《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立足川渝工业互联网发展实际,明确了共建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主要目标,细化了重点工作任务,是“十四五”时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为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有利于促进示范区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将进一步加强川渝两地工作交流,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创建合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方案》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新高地。届时,川渝两地将培育20个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40个二级节点,推动建设1000个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项目,培育工业互联网相关服务企业达1000家,持续推动“5G+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推动“上云”企业达到50万户。

为实现以上目标,《方案》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产业、应用、生态6大方面,明确了推进网络升级改造、构建标识解析体系、共建公共服务平台等19项重点任务,制定了建立工作推动机制、分解任务逐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加强创新人才培养4项保障措施。

近年来,四川省着力构建具有四川特色的“5+1”现代工业体系,深入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不断强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建成5G物理基站7.2万个,实现全省5G网络县县通,为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大力支持工业企业与基础电信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培育“5G+工业互联网”重点行业和典型应用场景样板,遴选了2021年四川“5G+工业互联网”标杆项目10个;有序推进标识解析行业节点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顶级节点(托管与灾备节点)落户成都,启动建设通用零部件制造、木质家具制造等12个行业节点;共享供需对接资源,构建了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商资源池,其中四川企业共170项服务纳入资源池,涵盖了标识解析服务、网络改造升级服务、第三方云平台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等13个方向;引导本土龙头企业打造了近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推动超29万户企业上云上平台。 

下一步,四川省将根据《方案》要求,按照“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与重庆携手建好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在降本增效、资源集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协同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赋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川渝共建

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昨日从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获悉,近日,经川渝两省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两省市发展改革委印发《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8个两省市共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中唯一一个以“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平台。示范区规划范围涉及四川省资阳市和重庆市大足区全域,总面积7183平方公里。

《总体方案》要求示范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共同体、协作共兴的产业集聚地,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带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总体方案》明确示范区发展定位为世界石刻(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提出构建资大文旅融合发展主轴,资阳文旅融合核心区和大足文旅融合核心区、“红色印记”文旅融合发展带和“巴蜀匠心”工旅融合发展带为主体的“一轴两区两带”空间发展格局。

《总体方案》提出五大主要任务: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共建文旅基础设施网络、共塑区域文化旅游精品、共促“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共创文旅发展保障机制。

《总体方案》明确示范区两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石刻(窟)等特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资足常乐”“石刻之乡”系列文旅品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达到600亿元。到2035年,建成巴蜀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全国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形成世界知名石刻文旅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效应凸显,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支撑。

据悉,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具备四大优势。巴蜀文化底蕴深厚,石刻(窟)文化是世界石刻(窟)艺术的丰碑,拥有弥足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现有国家级、省级石刻(窟)类文物保护单位90处,建成大足石刻5A旅游景区、安岳圆觉洞4A旅游景区和陈毅故里4A旅游景区、龙水湖旅游度假区等若干景区,有世界柠檬产业大会永久会址,“中国柠檬之乡”享誉世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直接连接成都、重庆双核,是联动成渝的“双门户”。合作交流源远流长,资阳大足是古蜀州—普州—昌州—渝州一带经贸中心,是唐宋官道、成渝古驿道的陆路要冲。两地依托渝西川东经济社会发展协作会、成渝轴线区市县联盟等平台开展合作,实现年互送客源近百万人次。示范区的建立将有利于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有利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