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副刊
内容详情 2022年03月08日 返回该版首页

锦里诗苑

春天的广场(组诗)

李永才(四川)

水文化广场

在春天,俯仰广场与岷江

我想到了鸟儿的水命

鸟儿告诉我,水与广场的逻辑

就在岷江之上

大地无声,有一场夜雨

岷江的潮汐,就会澎湃在广场上

我们倾听,广场如一片汪洋

跌宕起伏——

有一排排泉水,喷涌而出

有一幕幕水帘,掀起层层巨浪

磅礴之势,如虎啸龙吟

仿佛万物的光芒

都从一只水鸟的口中吐出

让整个人间的窗户,都被擦亮

徘徊于流水的广场

我用汤汤之辞

书写杩槎托起的月光

林间或者花丛,交相辉映的寂静

用灿灿余晖,把连绵的丘壑

构想在黄昏的内心

让一簇簇眼花缭乱的芬芳

在一个崭新的时空中

开放成一朵又一朵

湿漉漉的鸟鸣

银杏广场

阳光无形。却可以在晴朗的早晨

演出一场春天的音乐会

你看,在银杏广场

在都江堰大道与新马路之间

一阵鸟儿的呓语,舒缓而婉转

在那些铁质的银杏树下

走马河的涛声,激越而欢快

有这些节奏做背景,一些生活的表演

就在车水马龙中开始了

你可以听见,那些包子、油条与豆浆

在桌子、杯子和筷子上

交互碰撞的声响,通俗而生动

你可以观赏,那些椅子、音乐与咖啡

在刀叉上唱出的美声

春风有形哟,却无奈于一棵银杏树

肆无忌惮地绿。

那些潜伏于树下的龙舌兰

被阳光重新打开,低调地诉说

流水穿城,绵绵不绝的美

省耕楼

在这个清冽的春日

我走进宣化门,仿佛王者归来

以省耕楼的站位

去查看那些领异标新的事物

一场春雨,落地成形

宛如大地的书者

将画布般的成都平原

涂抹成一幅浪漫主义的锦绣

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一粒草木,就可以成就

姹紫嫣红的花事

有一寸土地

就可以为万物生长,谋篇布局

——我的眼前

流水的曲线与楼舍的轮廓

勾勒的市井之美,已无法节制

雀落莺飞成习性,野花泛滥如风俗

在南山北岭之间

到处都是斑驳陆离的农稼

三月省耕,为的是将幸福之路

延伸到你的秋天


诗歌哲理

三都河 (湖南)


当诗走向歌,诗就回到了本源

回到了原初

一部诗经告诉我

劳动的号子,两情相悦的诉说

就是最美的诗

楚辞多了些书卷味,涉江与橘颂

山鬼湘夫人,篇篇可吟唱

屈原发出的天问,两千年过去了

至少还在天地间回荡

诗歌当然需要创新,本是文字的探险者

是语言的魔术师,是修辞的大玩家

许多意象不在生活中,却在诗歌中呼风唤雨

诗歌以其开拓精神,创造了文学的高山仰止

以其洞若观火的锐目,发现了心灵的至高哲理

诗歌飘扬着与时俱进,创新有个度的把握

不能迷途走失诗的本质,真善美是诗的基本原则

让人能看懂听懂更是底线

大诗人!不管如何中西贯通,至少要保持诗的尊严

你的思想埋在晦涩枯死的句子,有谁能理解你的高深莫测

若是你根本不想让人懂

请你自重,留给自己一份颜面

千万不要寻求公开发表出来


柳凤岛的密码

黄亦橙(四川)


如果岷江是一棵参天巨树

都江堰就是露出土地的树干

岷江水就像伸向沃野千里的千万根须

李冰的铁锸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鱼嘴分出一支与金马河并行向南的黑石河

与青城山沾亲带故

张天师将墨水倒进河里

染黑了石头,河水却清澈如蓝

滋润着两岸的稻香和青青杨柳

部落的村庄沉落在蘸满雨水的

阳光里,柳凤的风情小岛

引来凤凰昂首高歌


部落遗风撒在二月的春寒

黄泥糊墙茅草覆顶的圆形土房

临水而居,两只土鸡翻寻新石器的木叉

想捉河里的鱼儿

倚窗张望的妇人,眺望

男人们渔猎后满载而归

客家圆形土围楼圈养的那一缕时光

凝固了刀耕火种的居安思危

瞭望孔沉默无声,烽烟已经消失

光影在农耕博物馆的墙壁和地面斑斓

插秧薅秧收割晾晒,犹听风车在歌唱

岛中有水,水中有岛,岛水相连

一道索桥横跨原始与文明

木栏深处暗藏薪火相传的密码

是水养育了土地,还是土地养育了水

这个问题不用哲人去思考

立春惊醒了布谷鸟的眼睛

锄头和犁耙就会破译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