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粮食安全
农业产能怎样高起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对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具体部署。
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对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多算全局账,对提高农业产能要有清醒认识,多算长远账。要固本,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稳产量稳面积;要挖潜,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让14亿多中国人吃得更好。
藏粮于地是提高农业产能的重要方面。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副校(院)长王娟玲认为,提高产能首先要保护好耕地这个根本,18亿亩红线一定要守住。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19.18亿亩,虽没有突破红线,但10年间减少1.13亿亩,减幅较大。红线也是生命线,要以最严格的制度保护耕地,这是一个大国吃饱饭的底线要求。
“除了数量,耕地质量也至关重要。”王娟玲代表说,“我们正在探索建立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绿色生态循环技术模式和技术体系,实现用养结合,提升耕地质量,肥沃耕地。”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临泾镇席沟圈村党支部书记马银萍介绍,席沟圈村属于典型的半山半塬地区。近几年,村里着重用好山上撂荒地,通过争取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土地增减挂钩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把将近1500多亩的撂荒地治理成耕地。
今年各省份粮食生产的目标任务已经下达,各地正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要求,推动春耕生产有序开展。代表委员们建议,要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着重解决好耕地撂荒等问题,把粮食生产的责任压紧压实。
提高农业产能还要严格落实藏粮于技战略。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1%,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45%。但是,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亩均单产与最高水平的国家都有不小差距。
“要强化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王娟玲代表说,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创新效率,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等要素的增产潜力,促进减灾防灾稳产增产技术落地;另一方面,面对“年轻人不想种地、老年人种不动地”的难题,要通过土地托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办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从而节本增效。
“农业提质增效,智能化是重要路径。”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会主委张大方表示,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涌现出不少智慧型农业企业,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提升农业产能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总的来看,目前大部分涉农企业利用数据指导生产、预测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提高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需求较为迫切。”张大方委员说。
张大方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特别要加快推动农村地区农田水利、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调动农业企业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构建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使更多农业企业可以分享大数据发展红利,通过大数据了解市场、监测预警,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
目前,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裕,今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去年增加9公斤,达483公斤。代表委员们表示,各方要共同努力,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等供给,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让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