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黄平县
发展特色产业 鼓了腰包富了民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不断优化政策扶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扩大蔬菜、茶叶等标准化基地规模,拓宽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积极引导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产业化经营、创新型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白茶种植富农家
清明期间,贵州省黄平县谷陇镇青塘村白茶基地云雾缭绕。清晨,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村民们采摘带着露珠的嫩芽,为新茶生产备足原料。茶山上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炒制、包装发货,一派繁忙景象。
谷陇镇青塘村白茶基地种植的白茶,是从浙江省安吉市引入的茶种,外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香气持久,汤色清澈明亮,底芽细嫩成朵,其氨基酸含量是普通绿茶的3-4倍,茶多酚含量也少于其他绿茶,滋味鲜爽,没有苦涩味,为中国绿茶中的一朵奇葩。
党员致富带头人、白茶基地负责人朱文华说:“由于地理差异,黄平的白茶要比原产地浙江安吉的早十天左右成熟,我们要抓住这个时间差,及时组织农民采摘新茶,开足马力赶制茶叶,抢个‘早市’。”
木耳种植有前景
春暖时节,在贵州远鸿生物有限公司食用菌基地菌棒生产线终端,一箱箱菌棒从整洁的培育室被当地村民搬运上车,发往全县各个种植基地,这是黄平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生动写照。
贵州远鸿生物有限公司于2019年注册成立,当年在黄平县浪洞镇开始投资建设食用菌产业基地。通过三年发展,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走进园区,成片的大棚内菌香四溢,产业公路上车辆来回穿梭,干净整洁的厂房里工人正紧张有序忙碌着,让人们看到了龙头企业迸发出的活力,展现了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蓬勃生机。
“我们依靠‘党建引领+支部带动+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在全县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增收、订单种植等方式带动农户增收,调动群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目前各个栽培基地已出耳的就有1800多亩,而今年计划新增的5000亩,已陆续种植1500亩。”公司负责人陈振刚如是说。
据了解,贵州远鸿生物有限公司浪洞镇食用菌产业基地每年为当地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各栽培基地一年可解决6000多人就近务工,务工收入1300多万元,助力4000多农户增收致富。
野菜种植助增收
“我们村每天都有40多名村民在六源鲜野菜基地务工,一天收入80多元!”黄平县旧州镇川心村党支部书记王正才兴致勃勃地说。
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是贵州省首家集野菜种苗培育、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企业,该企业主要种植水晶冰菜、富贵菜、养心菜、红叶荨麻、蒲公英、紫背天葵等十多个野生蔬菜品种,年供苗5000万株,年产野菜200万公斤,亩产值超过1.6万元,年创收2000万元以上,吸纳了1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悉,该县下一步规划种植山野菜10000亩以上,预计年产商品山野菜1500万公斤,年供应种苗4亿余株,产值力争达1.6亿元,可解决就业4万人(次)以上,务工收入350多万元。
白茶、木耳、山野菜种植仅是黄平县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太子参、白及、吊瓜、茭白及精品水果种植等特色产业在全县山间田野茁壮发展,每个特色产业都蕴藏着蓬勃生机,谱写着一曲曲各具特色的致富增收乐章,描绘出一幅幅“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农村画卷,擘画成一张张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当下,很多类似的生动实践正在黄平县山水之间不断绽放魅力,成为帮助当地提升土地收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产业振兴的“新动能”。
、潘江平 潘胜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