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商情
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15日 返回该版首页

夯实集体“家底子” 鼓起农民“钱袋子” ——四川省华蓥市开辟新路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掠影

夯实集体“家底子”  鼓起农民“钱袋子”

——四川省华蓥市开辟新路径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掠影

近年来,华蓥市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建强基层组织、打赢脱贫攻坚战及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党建引领,抢抓政策扶持机遇,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积极探索经营资产、兴办实体、多方合作、服务创收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培育造就了一批“典型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能。截至2021年底,该市12个扶持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平均4万元增至12万元,带动该市77个村年均增长30%以上。

摸清家底 经营资产

让沉睡资源“活起来”

红色地标,池水环绕,白墙黑瓦,繁花似锦,一条条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门口……这是禄市镇凉水井村给四方游客留下的第一印象。

“现在,我们村环境好了、生态美了,每天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村民在家门口挣钱的路子越来越广。”近日,谈到凉水井村的变化,该村党委书记李清洪说。

凉水井村位于华蓥市北部,系开国中将毕占云故里。近年来,该村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多元融合”,立足万亩花卉、千亩花椒产业基地,深挖本土红色资源,实现固定资产增值约1500万元。

同时,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领办占云文化旅游公司,自主经营毕占云将军生平事迹展陈,通过提供解说服务、花篮代购、零售物品等方式获得收益,每年服务收入达6万元。

无独有偶,像凉水井村这样靠经营资产发展集体经济的村还不少。明月镇白鹤咀村抓住乡村旅游发展之机,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停车场、摊位出租给业主,年收入达5万元。天池镇仁和村将闲置建筑用地改造成冻库出租给企业,收取承租费,发展“房东经济”;码头村以村集体矿山资源入股采矿公司,每年获得固定分红29万元。

创新求变 兴办实体

让内生动力“强起来”

在华蓥,不少行政村充分利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平台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农村优质资源有效聚集,大胆探索自办自营餐馆、超市等发展实体型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华龙街道上坝桥村利用国有门市在城区开办扶贫餐厅,采取市场运作、单独核算收支、村集体日常监管、街道全面指导的模式运行,年收入达到32万元。永兴镇大佛山村整合资源资金,通过建立农产品产销合作联盟,配套自建种植、养殖基地,开办“甘溪农家”超市销售特色农副产品获取收益,村集体年收入达25万元。禄市镇凉水井村挖掘千年古井优质地下水资源,联合片区内其他村集体筹办“花海凉水井”饮用水公司,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00万元。

“由村集体领办实体经济确实风险大些,但这是激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部分行政村发展示范性实体型集体经济,以点带面提振大家通过兴办实体促增收的信心和决心。”华蓥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白文春表示。

借力借智 多方合作

让品牌优势“显起来”

“提到猕猴桃,在华蓥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花庙嘴村。现在,我们村里的猕猴桃已经在华蓥乃至广安和重庆都非常有名。”高兴镇花庙嘴村党委书记吴伟开心地说。

近年来,该村采取“村党委管方向+龙头企业管经营+合作社管种植”模式,积极发动村民流转闲置土地近1000亩,用于种植高价值的“万人迷”猕猴桃,特别是通过龙头企业蓥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举办“猕猴桃采摘节”推销,2021年销量倍增,直接带动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0万元。

庆华镇三河村和禄市镇月亮坡村同样依靠这种模式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三河村依托紧邻重庆的优势,引进重庆一家肉牛养殖公司,采取“村集体占股40%、企业占股60%”的方式合作经营新型“村级牧场”,年产肉牛800头,村集体年纯收入达30万元。月亮坡村引进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村集体联合社+公司+农户”模式,流转土地2600亩发展“高山蜜梨”,一方面以每亩450元的租金及利润的相应比例作为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公司以返租倒包方式发包给农户,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对接市场 服务创收

让经济组织“转起来”

通过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对接市场需求,走服务创收型发展模式,这是华蓥市近年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得出的一条有益经验。

“我们村里在建筑工地务工的人比较多,于是产生了现在的劳务建筑公司。”永兴镇马架坪村党总支书记黄强介绍道。

马架坪村在领办村级建筑公司的同时,还成立了农机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形式,对外提供耕田、收割等社会化服务,成了远近闻名的“马架坪”劳务品牌。

马架坪村把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劳务公司,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这是华蓥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华蓥市目前采取“支部+合作社(协会、公司)+农户”形式,为业主或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土地流转协调、产业管护等服务的村达11个,年收入80余万元。

滕鹏  陈春 特约记者 周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