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创业种牡丹 美了山村富了民
“这株红色牡丹既好看又壮观,麻烦帮我们拍一张合影;这里看出去全是牡丹花,我在这里拍个抖音……”4月10日恰逢星期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大河镇太平山村山顶的牡丹园,只见熙熙攘攘的游客有的在赏花、有的在拍照,山下通往牡丹园的公路上,前来游玩的自驾车辆川流不息。
“你看嘛!这片盛开的牡丹花与道路、水塘、凉亭、民居、四面青山和园中青翠的桃、李、葡萄等果树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美丽画卷。”牡丹园创建业主符仕伟喜致不尽地说,从3月20日以来,平均每天有3000—5000人来园区赏花,每天靠旅游收入不下3万元。同行的大河镇镇长邵兵接过话茬说:“真没想到,7年前这片无人知晓的荒山如今成了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打卡胜地。”
荒山创业种牡丹
“2015年,我在这里承包了1200亩荒山种植牡丹和小水果树,2019年举办了首届牡丹花节,有上万名游客来耍,名气也就在县内外一炮打响了。尝到甜头后,去年又承包了300亩荒山栽牡丹和金银花,能有今天的效益,已经超出预估,因此,我们一家人对发展前景也充满了信心。”符仕伟一边领着笔者在园中参观一边介绍,当初镇上的干部把我从土墙坪村介绍到这里来搞发展,我也没把握,当时只看上这里面积大、水源好,但到处是荆棘茨藤、一片荒凉。回到家中,才把准备在太平山承包荒山的事一说,父亲就第一个反对,他说“我与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没见到有几个人在土地上发财的,何况那是一片荒山!再说,你把钱往荒山上投,等于是把钱往水里扔。”面对父亲的反对,就喊回长期在外承包工程的兄长符海筠一道,给年过六旬的父亲摆谈政策、畅叙前景、分析效益,经过三天的交谈,父亲才勉强同意。
在说服父亲后,当来到太平山村,正与村干部商量承包荒山时,一些老百姓也不同意,有的说是他家的自留山,有的嫌承包费低,有的说我是外村人……就连时任太平山村的党支部书记李明舒也不同意把1000多亩山包给我,怕我是吹壳子,整个烂摊子摆起就走人。最终在县扶贫工作队和镇驻村干部的协助下,与村委会签订了《荒山承包合同》。当年就请来挖掘机、推土机和劳动力把荒山开垦成园,并从山东菏泽购回2.6万株牡丹苗、3500多株黄金米槐和1.2万多株桃、李、梨、葡萄等小水果树,第二年和第三年,又硬化了园区的4000多米道路,整治了5口蓄水池,新建了2个观光亭、2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和牡丹籽油加工厂,使贫瘠的荒山变成了初具雏形的花果园。
荒山变成聚宝盆
“现在的太平山村可以说是因牡丹园而闻名,昔日的荒山正逐步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宝盆’。”符仕伟说,通过7年来的发展,我们成立的巴山源农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关门、元潭、大河等10多个乡镇共发展油用牡丹1.2万多亩,带动2000多户村民依靠牡丹产业吃上了旅游饭。
“一年四季在牡丹园做零工,轻轻松松就能挣一万多元钱,足够家庭平时开销了。”今年75岁的太平山村村民李淑华说,在这园中做点除草、管花的手头活既轻松又愉快,身体也得到了锻炼。正在一旁除草的工人岳高兴接过话茬说:“在这里务工,既离家近又不欠工资,真是顾家挣钱两不误。”
“近年来,随着太平山村牡丹园名气的提升,相继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6家,货运和客运运输户8户,农户土特产品路边摊(店)10多家,太平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建园初期的仅7000元增长到现在的1.2万多元。”邵兵介绍说。
“园区不仅有固定工人15人,同时还根据季节一年要招收100多人做零工,每年支付劳务费达100多万元,园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都在10000多元。”符仕伟说,去年初具规模的牡丹园已实现旅游收入150万元,牡丹茶、牡丹籽油等产品收入600余万元。下一步,还将扩大种植面积,搞好牡丹系列产品精深加工,建好入园旅游公路,把太平山打造成农旅融合的“花山”,让更多村民在园区带动下走上小康路。
刘晓龙 特约记者 肖定怀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