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8版:周末
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29日 返回该版首页

我与劳模初相识

我与劳模初相识

沐浴着2022年的春阳,我的散文新书《羌山情》《爱情荡漾》《笔走山水间》出版发行,让我欢喜,但是也陡然间多出了很多工作要做。朋友们开玩笑甚至写读后感说:“明霞,你写新闻宣传是走在先进行列的‘劳模’,现在转身投入文学创作,也有‘劳模’架式哟!”我连忙解释,虽然我已当了23年记者,各类稿件的确也写作发表了成千上万字,但我真的没当过“劳模”。

但是,我采访过不少的劳模,或许是他们那份“敬天爱人”的劳动精神也感染了我,让我也不断用心用情用力去写各类稿件。如今回忆起采访过的劳模,一个瘦瘦小小、衣着朴素却干劲十足的老大娘浮现在我脑海中,她就是1988年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绵阳人蒋启珍。

那也是人间最美四月天,是“5·12”大地震发生的前一个月,我接到绵阳日报社视点新闻部派给我的工作任务,去采访一组乡村敬老院关爱老人的稿件,于是,相关单位给我推荐了时年68岁的蒋启珍大娘。在绵阳市涪城区吴家镇广福村的木龙河畔,一群孤寡老人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里,“家长”叫蒋启珍。

那年的4月11日上午,我在小雷姑娘的带路下,开车穿过公路、河流、村庄。时值川西平原果树花褪残红,地里油菜结籽,农人们忙着种瓜种豆。小雷是蒋启珍大娘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干部,车停在田野旁的一栋简陋农家小院旁, “吱呀”一声院门响,蒋启珍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咯噔”一跳,眼前的蒋启珍个儿非常瘦小,穿着旧旧的红开衫毛衣,一头花白短发,一点都不像是城里获过劳模奖励的退休大妈,倒像是一个吃尽苦头的乡居老人。

跟随蒋启珍大娘的步伐,我在这小院的房前屋后溜达着,见有的老人在几个小房间里卧床而息,有的老人过来和我讲他们与这小院及蒋启珍大娘的“特殊缘分”。原来, 蒋启珍曾被誉为“活着的赵春蛾”,她于1963年进入绵阳市天然气总公司煤炭公司工作,任过工会干部、党委委员。蒋启珍一年要做两年的活,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她于1980年—1993年期间,先后荣获全国商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1993年退休后,蒋启珍被返聘至绵阳城里一个新组建的社区工作,她发现许多老人退休后身体有病,儿女又普遍忙于事业不在身边,十分孤单;还有一些孤寡老人,日子过得很艰难。蒋启珍总是帮他们买菜、买药、洗衣服、做家务,有时还带上她的儿女一起行动。2002年,蒋启珍从居委会退休回到家里,老伴和儿女们都劝辛劳了一辈子的蒋启珍好好在家安渡晚年。但是,蒋启珍却对亲人们说:“我现在的日子好过了,但我忘不了我18岁时的入党誓言,要为他人的幸福添砖加瓦。我看如今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得并不如意,更有不少孤寡老人生活还无着落,我要想法让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像我一样,有吃有穿,能感受到国家的温暖!”

于是,在2003年冬天,蒋启珍怀揣自己的退休金和四个儿女们孝敬给她的养老费,来到涪城区吴家镇广福村1 社,租下了该村一外出打工村民闲置的小楼房,开始艰难创办敬老院。蒋启珍率先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那个条件艰苦的简陋农家小院里,她发动儿女亲友也来此,一道把脏乱不堪的小院收拾干净。

很快,几个孤寡老年人走进了这个“特殊家庭”:家住梓潼县农村的七旬白大爷一生命运坎坷,到老时不幸沦为孤寡老人。2004年1月,他到广元市农村投亲靠友也无着落,只得流落街头,他偶然间听说了蒋启珍在关爱孤寡老人,立即就从广元出发一路步行流浪了两个多月,来到了木龙河畔。蒋启珍抹干了同情的泪水,对白大爷说:“你安心在此养老,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接着,家住绵阳城韩家脊小区的八旬赵太婆带着她的小孙女,也投奔蒋启珍而来。赵太婆是原绵阳市三建公司的退休职工,她告诉蒋启珍:“我退休金虽少,但我是吃素的,我希望能和你一起生活!”原来,赵太婆的老伴早年去世了,她辛苦拉扯大的几个儿女,也先后下岗失业,更让赵太婆痛不欲生的是,她的小儿子因为受不了下岗打击竟然精神失常,小儿媳离家出走,小儿成天在家里打骂还在读小学的女儿。于是,在蒋启珍的四处张罗下,赵太婆的小孙女转学到了吴家小学读书,赵太婆定居在木龙河边。

要照管好这个“家”,绝非易事。2003年冬天,李婆婆忽发腹泻,蒋启珍立即叫住在绵阳城里的儿子打的士来此,把李婆婆送进医院救治,守护了一整夜。第二天,蒋启珍的女儿请假来此,把李婆婆那沾满污物的床铺清洗了。2007年5月,患高血压的张大爷突然晕倒住进了医院,蒋启珍白天没时间,便让大女儿请假来护理,自己晚上守护。

没多久,家住三台农村的孤寡老人吴大爷也来投奔蒋启珍了。吴大爷只有60来岁,他看见蒋启珍省吃俭用地拿钱出来供养他们这群孤寡老人,就和老人们商定,不能白吃白住,趁大家还能做点活时,也要自食其力,种点庄稼,减轻蒋启珍的负担。

得知老人们的心声后,蒋启珍很感动,大家商量后,租了广福村近30亩无人耕种的田地长达25年。蒋启珍带着还有些体力的老人们,在这些地里种上了麦子、油菜及南瓜、辣椒、茄子、豇豆等蔬菜。但老人们的生活主要还是靠蒋启珍的退休工资和儿女们资助的钱维持。尽管如此,蒋启珍仍倾其所有地照顾着这群老人:一日三餐,稀饭、干饭、面条变着花样吃。春夏秋冬,床铺被褥,冬衣薄裤,勤换勤洗。

蒋启珍倾情关爱孤寡老人的事迹渐渐传开了,绵阳城里不少爱心人士加入到关爱这个特殊家园的行动中来,他们时常拎着米面油和衣被现金来此看望慰问老人们。那些义工,在逢年过节时,来此陪老人聊天,打扫卫生,给老人们做饭,改善伙食,有时还带着老年人到城里人民公园、富乐山、西山等地去游玩。

我在采访时,听到蒋启珍的电话响起,原来,是远在西安某建设公司的王先生,打电话来与蒋启珍商谈投资建设木龙河敬老院的事。蒋启珍给我讲,这些年来,虽然有那么多社会爱心人士关心着,但是,要建成一个敬老院是相当困难的。后来,经过市拆迁办退休干部杨先生等人的牵线搭桥,蒋启珍的四处奔走,先后有西安、天津等地的3 家大公司,与蒋启珍洽谈在木龙河边建设敬老院之事。

但是,蒋启珍大娘讲,她的至亲亲人们,包括儿女们,都反对她去办乡村养老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蒋启珍也快入古稀之年,除了一腔爱心和孤勇外,没有更多的力量去办养老院。然而蒋启珍大娘反复地对我讲,她的确面临着缺少现金缴纳土地承包费及老人住房租金的困难,但她会努力,想法建设敬老院。她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就发过誓,一个人活着不能光顾着自己,还应当为他人奉献爱心。她现在虽然老了,但一样要为共产党做事,要团结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为人民办事,为老人服务,为政府分忧。采访时,当地群众对我坦言,要不是蒋启珍和众多热心人多年来以爱心护“家”,这个“家”哪能其乐融融。

蒋启珍这一坚持又是十多年过去了,其间,她自己都升辈分为曾祖母了,然而她还是奔波在办好木龙河敬老院的小路上,所幸,儿孙至亲不再反对蒋启珍做这件事情了,而是不遗余力地帮着蒋启珍办好养老院。

难能可贵的是,付出了爱也收获了爱。这些年来,蒋启珍陆续收留了36位老人,饮食起居,全都由她负责,还有些老人已在这里离世。此外,蒋启珍还收留了一些孤儿,其中大部分是残障人士。如今,蒋启珍抚养过的孩子,15个初中毕业,12个高中毕业,大多都在外面工作。

这两年,随着年岁增加,蒋启珍因患肺气肿多次住院,很多在外地的孩子打电话问候她。住院期间,老人曾经帮助过的人以及多家爱心企业来到医院看望她,并为她捐献治疗费用。

2022年4月26日,蒋启珍在电话里对我说:“她目前每个月的退休金有4000多元,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这些年在春节也按政策,给她送来慰问金,让她很欣慰。”

感谢蒋启珍婆婆,让孤寡老人有容身之地,让这个社会少了一些流浪,多了一份温情。

特约记者  田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