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与人类和谐共生。丰富多彩的人类劳动通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以及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不断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劳动教育就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在劳动中树德、在劳动中增智、在劳动中强体、在劳动中育美。
劳动教育是
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1950“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到1957年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之后历经十三次增益变更,但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表述始终未变。2021年4月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动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在劳动中养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等优良品质,摒弃歧视劳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崇尚一夜暴富等不良行为。在劳动中掌握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练就过硬劳动技能,增加社会阅历和增长人生智慧。在劳动中既文明精神,又野蛮体魄,享受劳动带来的健康与幸福。在劳动中鉴赏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人生之美和精神之美,品味如诗如画的惬意人生。劳动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体,离开了劳动,哪怕是最简单的劳动、最原始的劳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无立足之地。因此,劳动教育无疑是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劳动教育是
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淬炼的熔炉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劳动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生动诠释。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我们要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引领培养广大青年特别是新时代大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梦想、破解发展难题、铸就生命辉煌,既是家庭的责任,又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彰显伟大的时代。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核心要义在于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潜能,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强调身心俱到,注重手脑并用。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练就过硬劳动技能,在劳动教育这座大熔炉中,淬炼“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用勤劳的双手托起中国梦,用奋斗成就新荣光。
劳动教育是
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要突破家庭教育软化、社会教育淡化、学校教育弱化的误区。根据时代需要、社会需要、学校需要、家庭需要和个体成长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通过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学工、学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急难险重考验等途径,通过系列化、制度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等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益智慧、提升能力,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体现生命的崇高价值。
劳动教育系列化。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大一阶段, 开展劳动认知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大二阶段, 开展劳动精神教育,使学生深刻领悟劳动精神的内涵和要义,付诸劳动实践;大三阶段, 开展劳动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知劳动、会劳动、 懂劳动;大四阶段, 开展劳动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结合起来, 涵养其实干兴邦的家国情怀。
劳动教育制度化。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科学确定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结构比例,确保每学年劳动教育时长不少于8 学时,四年不少于 32 学时。原则上大一学生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大二学生以公益志愿劳动为主,大三学生以服务性劳动为主,大四学生以专业劳动为主,采取学分银行等方式认定劳动学分。
劳动教育社会化。聚焦劳动教育突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特点,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尽快熟悉企业新知识、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加大与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有关社会团体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家庭的联系,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创新创业、家庭教育等全方位融合,促进劳动教育更好地从学校走向社会。
劳动教育规范化。将大学生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综合改革。一是制定一套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文件精神,科学制定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二是培养一支队伍。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 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超高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三是建立一批平台。打造集劳动课程教学、基础生产劳动实践、教师教研培训、工作研究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教育平台, 建立一大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形成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协同共享机制。四是开展一系列活动。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教育周”“劳动文化月”“宿舍文化节”“劳动知识竞赛”,先进典型选树、兴趣班、社团、俱乐部,劳动成果展示平台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教育氛围,积极打造“专业实习+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等劳动教育特色。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黄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