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印发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到2025年 初步建成
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
本报讯(记者 胡斌)记者昨日从四川省人民政府网获悉,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初步建成,对外运输通道、城际交通快速网、都市圈通勤网基本形成,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
到2035年,全面实现“2333”目标。建成“2大集群”,即通欧达海、立体互联的多向出川出渝通道集群,和联通全球、干支联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实现“3个覆盖”,即四川区域15市高铁全覆盖、县县高速公路全覆盖、县县轨道交通基本覆盖;实现“3个1小时”,即成渝“双核”1小时多通道畅达、“双核”至区域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都市圈1小时通勤;实现“3个一体化”,即一体化的基础设施网络、运输服务网络、协同治理体系。
——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初步建成。现代化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加速成形,四川区域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6100公里,其中铁路运营里程达到5400公里、覆盖全部20万人口以上城市,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700公里,基本形成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实现成都重庆“双核”与成渝地区区域中心城市、主要节点城市1.5小时通达,与主要相邻城市群核心城市3小时通达。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力争达到85%,长江干流主要港口基本实现铁路进港。
——基础设施网络较为完备。“ 四向八廊” 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初步建成,形成53条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其中川渝之间27条。四川区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500公里,113个县级节点全覆盖,Ⅳ级及以上航道总里程突破2050公里,建成及在建民用运输机场达11个,通用机场13个。
——枢纽辐射能级显著增强。高质量运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基本建成“两场一体”的国际航空枢纽、洲际中转中心和航空货运中心,航空枢纽地位更加凸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实现长江干线常年通行3000吨级以上船舶;建成一批系统配套、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客货运枢纽场站。
——运输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国际、国内航线覆盖城市数量分别达到120个、180个。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衔接率达100%。 轨道交通承担客运量、货运量占比大幅提升,联程运输和多式联运实现地级市全覆盖,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高质量发展。
——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明显提高。5G网络覆盖交通重点场景,成都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具备条件的城市其公交、环卫、邮政、出租、轻型物流配送全部使用清洁能源车辆,交通环境污染和碳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在规划布局方面,四川将形成“一轴四向八廊”综合运输通道及“一主两辅多点”综合交通枢纽。“一轴”是成都、重庆之间容量大、能力强、速度快的综合运输通道主轴,“四向八廊”是以成都为核心、四向拓展的对外运输通道集群,重点构建8个综合交通走廊,具体包含15条运输通道。“一主”即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两辅”为泸州—宜宾、万州—达州—开州两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多点”是重点培育南充—遂宁—广安、绵阳、德阳、乐山、内江—自贡、雅安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规划》提出,将建设高水平国际枢纽集群,建设中国民用航空第四极。要求高质量运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提升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运营服务保障能力,完善“ 两场一体” 运营成都模式,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洲际航空中转中心和货运中心。有序推进阆中、达州(迁建) 、乐山等一批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广安、遂宁、内江等机场前期工作。推动川渝机场集团交叉持股,强化城市群机场协同运营,合力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此外,还将推广交通“一卡通” “一票式” “一码畅行”。推进具备条件的毗邻地区开行跨省、跨市公交线路,开展跨运输方式异地候机候车、行李联托直挂等业务。在成都都市圈、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区域率先推动交通出行“同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