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乡村振兴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13日 返回该版首页

杨进良: 美蛙养殖“土专家”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杨进良: 美蛙养殖“土专家” 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刘欣雨 本报记者 李鹏飞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少返乡青年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杨进良就是其中的一员,他积极发展生态养蛙产业,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近日,在位于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和新镇白蜡村4组的德阳市老农民水产养殖家庭农场里,一排排蛙池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美蛙浮在水面上,杨进良正和村民们忙着将今年最后一批成蛙捕捞装箱。

“今年美蛙产量有3万多斤,我们每天都在卖,现在只剩4000多斤,今天把最后一批销往绵阳,今年的成蛙就全部卖完了。”杨进良介绍,成蛙一般在350克至400克出售,最大个体约为500克。他养殖的美蛙每亩产量约2万斤,收购价格为10-20元/斤,今年总收益预计在30万元。

杨进良是德阳市老农民水产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今年45岁,旌阳区和新镇福兴村人,也是退伍军人和共产党员。2000年,23岁的杨进良选择退伍,在简单收拾行装后,他便满怀期待地坐上大巴车,从四川一路向东前往浙江打工。

抱着“只要肯做事,总能挣到钱”的决心,杨进良进过厂、当过物流业务员、干过销售……但学历低、没技能,他只能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工作。为此,杨进良开始思考,真的要一辈子留在浙江吗?在反复斟酌后,他最终决定回到家乡,开启自己的创业路。

丰富的打工经历并没有让杨进良的返乡创业路变得平坦。2009年底,杨进良返乡做起了蜜蜂产品专卖和大车货运工作,但一切并不顺利。2014年,他在福兴村旁的白蜡村承包并扩建了村里用于缓解缺水而建造的蓄水池,决定投身水产养殖业。在水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着手发展水产养殖,既要保障灌溉用水,又要解决养殖用水问题,从一开始杨进良水产致富路就注定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经历过养殖小龙虾及淡水鱼的失败后,杨进良将目光瞄准了美蛙养殖市场。

“作为一种新的蛙类养殖品种,美蛙成活率高、逃跑能力弱、生长速度快、抗寒抗病性强、性情温和、容易管理,相比牛蛙,美蛙更适合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商品蛙,蛙体健壮,肉质结构紧密,肉白、鲜、香、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近年来,美蛙备受食客青睐。”杨进良说,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他萌发了美蛙养殖致富的想法。

2017年6月,杨进良正式开始他的“美蛙致富路”,虽然美蛙养殖成本低、产量大、收益高,但是要养好美蛙,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容易。从没有太多水产养殖经验的“门外汉”,到引领村民发展美蛙产业的“土专家”,杨进良不断学习养蛙技术,依靠科学养殖和满腔干劲儿,在当地缺水的条件下创新性尝试“旱地立体养殖技术”和“水生态净化系统”,一举攻克了缺水难题,提高了美蛙养殖效益和产量,带领村民开拓出了一条致富路。

“美蛙最怕热,特别是近期的高温天气,我每天都要测几次水温,温度一升高,就得加水降温,防病首先要识病……”谈起美蛙养殖技术,杨进良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繁荣,美蛙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高,水产养殖致富的前景也越来越宽广。杨进良对美蛙的市场前景很乐观,他站在蛙池边,看着销售一空的蛙池感叹道:“目前,我有几个长期合作的经销商,一直在给他们供货,但我提供的美蛙也只能满足他们需求量的百分之十。”

送走了最后一批成蛙,原本热闹的蛙池变得安静起来,只剩下旁边还未分池的小蛙苗呱呱鸣叫,还未成熟发育的小蝌蚪在水里来回游弋,而它们身上都满载着杨进良的“致富梦”。

对于自己的“美蛙致富路”,杨进良很有信心。他说,下一步打算扩大农场美蛙养殖规模,形成产销一体化模式。他愿意主动为村民们提供种苗、饲料以及免费技术服务指导,调动更多村民参与到养殖美蛙的行业中来,让大家真正享受到科学养殖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让美蛙产业成为白蜡村支柱产业,成为和新镇对外的一张新名片,为家乡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