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能力
促川渝住建事业再上新台阶
近日,川渝住建厅(委)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纪检干部综合素质提升培训班在四川巴中市大巴山干部学院开班。川渝住建厅(委)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务、纪检干部共计92名学员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课堂学习+主题教学+访谈教学+敬意教学+现场教学”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党支部书记和党务、纪检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应新时代党务纪检工作的能力。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一级巡视员孔燕代表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向远道而来的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参训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对学院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感谢,并要求学员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本次培训的意义;要践行好“川陕苏区红色革命”精神,为推动川渝两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作出应有的贡献;要严肃纪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好川渝两地住建干部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
讲好川渝故事 传播麻辣味道
第二届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大会在重庆召开
近日,以“讲好川渝故事、传播麻辣味道、促进陇货入渝”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大会暨中国(武都)花椒展示交易会在重庆召开。本次盛会邀请了重庆、四川、甘肃等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代表、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以及全国上千家火锅产业上下游企业代表参加,旨在推动川渝两地麻辣火锅及麻辣食品行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协同融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为促进川渝火锅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川渝火锅产业大会在川渝两地采用轮流举办模式,2021年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首届,此次在重庆举办第二届,旨在打造标准化食材生产基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在众多菜系中,火锅是餐饮市场中最大的品类,川渝火锅也最受消费者喜爱,是巴蜀地区靓丽的美食文化名片,以其独创的优势占据了中国火锅市场的半壁江山,每年川渝火锅的产值高达6000多亿元,已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而甘肃陇南武都作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花椒种植基地,为川渝火锅的“麻”赋予了灵魂。
节会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川渝火锅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火锅文化溯源与产业集聚创新论坛、国际火锅产业联盟品牌盛典文艺演出、发布《中国预制菜之都发展规划》、中国川渝万亿火锅产业政企联动高峰论坛、中国火锅助力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中国(武都)花椒展示交易会等系列会议和活动。川渝两地政府、行业、企业代表共同就如何促进川渝火锅产业更加深度融合发展、火锅文化溯源和产业创新、打造产业标准化基地、促进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推动火锅高质量发展,中国火锅助推地方农特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讨论,产业论道、建言献策。
开幕式上,国际火锅产业联盟与武都区人民政府签订《十万亩武都花椒认购协议》;甘肃双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重庆佳永小天鹅餐饮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武都花椒认购基地及花椒采购协议;甘肃双椒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陇南熙堰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签订花椒采购协议。
据悉,四川省商务厅将继续加强与重庆市商务委的紧密合作,共同支持办好成都国际美食节、川渝火锅创新发展峰会等餐饮活动,共建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商务力量。
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川渝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四川广安开展
记者昨日从广安市文管所获悉,为加强川渝文化交流共建,挖掘展示广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近日,由四川广安市博物馆、文化馆与重庆毗邻地区文化馆共同举办的“亮山亮水亮文化 如诗如画鉴广安——川渝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广安市博物馆开展,同时同步推出线上展览。展览为期6个月,将持续到12月底。
据悉,川渝两地书画家通过实地采风,创作出100余幅国画、油画、书法等作品,用唯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小平故里、宝箴塞、华蓥山等广安特色人文资源魅力。这些作品是两地书画家精心创作的成果,也是两地文化文博单位深化文化交流,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具体行动实践。
(图据广安市文管所)
电子证照跨省互认共享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
实现“川渝通”
记者昨日从四川省体育局办公室获悉,为贯彻落实“一网通办”和“川渝通办”改革决策部署,四川省体育局积极与重庆市体育局沟通协调,协同推进两地电子证照清单落地,实现跨省互认共享。
据悉,川渝两地就“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称号认定”在数据共享能力、电子证照跨省亮证和互认共享等方面达成共识。
移动端实现亮证互认,“天府通办”和“渝快办”目前基本满足电子证照移动端亮证能力,对“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等电子证照在数据未实现互通的情况下,可通过移动端亮证实现互认。
明确应用场景,川渝两地在人员评级、参与社会体育指导活动、申报体育场所等方面,通过天府通办APP或渝快办APP实现亮证、共享。
川渝两地电子证照实现跨省共享互认,极大满足了有关部门在数据查询、验证等方面跨省直接获取对方电子证照数据的需要,同时,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对于电子证照的跨省使用,为实现电子证明“一地出具、全域通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蝶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