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厚街
寻找卡夫卡书店的记忆
□本报记者 胡斌 文/图
说起成都,相信绝大部分人最先想起的总是它的悠闲、它的慢,清早就开始热闹的茶社和公园,午夜都不打烊的小酒馆和夜宵店……这些似乎都可以从宽窄巷子里找到。但更多成都味,却蕴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老街里,位于宽窄巷子附近的仁厚街就是其中之一。
从宽窄巷子东广场出发,过天桥就可以看到仁厚街。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东边接东城根上街,西边接长顺上街。仁厚街永远是一幅安静的模样,与之相反,背后便是人潮拥挤的宽窄巷子。可能有很多人对仁厚街并不熟悉,但它却是成都最古老的街道之一。
其实,仁厚街原为清代少城的仁厚胡同,名字取自于“其仁厚足以安之”。这里曾经是满蒙八旗的驻军之地,旧时成都独立书店的起源地,“中国的梵高”—陈子庄也曾居住在这里。
走进仁厚街,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里上世纪70年代的红砖房以及80、90年代的老小区,继续往里走,这条巷子还有好几个老院子。红砖加水泥的墙体,里面还有老一辈的理发铺子、针灸店以及楼下的各种清真食堂。在一幢幢的老房子里,街坊之间彼此都很熟悉,很像小时候住在一个大院子里的生活。
仁厚街算不上有名,但这里的仁厚街11号曾是陈子庄的故居,他被誉为“中国的梵高”。据说,陈子庄在世时生活十分清贫,有时连画纸都买不起,所以他常常会随手把画画在报纸上。
这条街上值得记忆的东西还有很多。往巷子里走,仁厚街曾经还有一家诗人夫妇开的书店,虽然比较小众,但成都人一说起氛围浓厚的书店,这家卡夫卡书店必在其中,它也被誉为成都文化人的秘密基地。以前的人们从卡夫卡书店出来,若是没有淘到心仪的书,就会往前走几步,再到“南牖旧书铺”去看看。当时的仁厚街,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然如今这些老书店都已经不在,但这里依然是很多人读书时的记忆。
说起仁厚街,道路两旁独具特色的店招也是一大亮点。各种文艺小资的店铺,装饰了这条老街,让它再次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这里有家老小区改造的咖啡店,店面虽然不大,但是这已经是一家在成都咖啡圈里小有名气的店了;还有专门做手工饰品的小店,可以自己亲手设计并制作,里面还有专门让客人休憩的区域。掩映在门前绿植中的门牌,搭配各种清新独特的颜色,随手一拍,文艺范十足的照片随之诞生。加之仁厚街独有的那份静谧,使得这里更加令人向往。新与旧的碰撞,这也是老街的魅力之一,各种各样的元素集中在这里,使得年轻人也愿意走进这样的老街中。
走在这条带有历史感的街道上,绿荫夹道,蝉鸣四起,仁厚街散发出老街老巷特有的市井气息。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擦身而过。仁厚街让人们看到了老成都的记忆,也看到了成都的文艺和悠闲,总是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