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副刊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0日 返回该版首页

儿时 那一盏昏黄如豆的煤油灯

儿时  那一盏昏黄如豆的煤油灯

赵修翠(四川)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是真的白天,黑夜是真的黑夜。人类的祖先过着这样的日子,不知绵延了多少个世纪。

当有了火。火堆、火把点亮了黑夜,驱散了恐惧,送来了温暖。

当火堆、火把变成了油灯。油灯的光延长了白昼,缩短了夜晚。

再后来,油灯又变成了电灯。白天和黑夜的界限彻底被灯光模糊。

不过,此时,记忆中儿时的那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却越发清晰、温暖、可爱,令人难忘与怀念起来。

小油灯的光昏黄如豆点大小,从山林里、平坝上,从一扇扇半掩的门户中柔弱而又顽强地透射出来,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闪烁着,时明时暗,若隐若现,亦如浩瀚苍穹里的星斗。

拉近某一豆点的距离,蚊蛾从暗处飞来,朝着灯光最亮的中心扑去。

藉着光,一个小孩深埋着头,双手趴在刚刚擦去了饭汤渍的木桌上,飞快地写着作业,笔尖划过纸张在静夜里发出沙沙的声音。

母亲也紧挨在一旁,藉着光,飞针走线,纳着鞋底和鞋垫,或者往衣裤的破缝上比划着缝上补丁。捏着针的手同臂弯不时抬起来,轻盈而娴熟地划过浓密的黑发,那一闪的阴影晃过窗户和矮墙,那是母亲在蘸取头皮与发间的油,给针尖润滑。

瞧见孩子的头埋得更深了,母亲就把灯往孩子的面前推一推,或者顺手用针尖把灯芯上的小黑点挑拨一些下来,或者直接用剪刀剪去已经烧焦的灯芯头,灯光顿时就亮了一大截,屋子里其它陈设在孩子和母亲的身后活泛起来。

孩子抬起头来,与母亲的目光相遇,只淡淡一笑。

再埋下头时,一缕头发不小心就从脸颊滑落,被灯火燎着,“噗呲”一声冒出一丝黑烟和一股烧焦的味道,孩子迅疾用手捏住一撸,抖落黑灰,将剩下的硬硬的发尖,又勉强别到耳后。

那时,心中已播下囊萤映雪、凿壁借光,还有小学课文《八角楼上的灯光》里面的故事的种子。

光,预示着理想、追求、勤奋、学识和未来。

记得油灯最初用的油是桐油。

没有见过桐油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但见过桐子树、桐子花和桐子果。常听大人告诫小朋友:放牛娃儿莫要夸,三月还要冻个桐子花。那意思是“乍暖还寒时”,脱减衣服要慢慢来,倒春寒会让人感冒的。

也曾和大人一起摘过捡过桐子果,堆放在阴暗潮湿的牲畜棚里,让其发酵、碎烂,等小商贩走乡串户时收走,或者自己趁赶场(集市)时挑去卖了。

再后来,油灯用的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煤油。其实当时大家都习惯叫它“洋油”。那时还有很多物品名字的前面都有一个“洋”字。长大后才知道,那些是漂洋过海从国外进口来的。桐油是本土的、传统的。

那时,物资极度匮乏,定量供应。煤油也是要凭票拿钱才能买到的。那时,买油一般不叫买,方言中叫“打”,“打油”“打酒”“打醋”,似乎买水状的东西都可以叫“打”。买做衣服用的布料,也不叫买,叫“扯”。买肉叫“割肉”。方言中的动词对动作描述形象且精准。后来普通话什么物品都用买,买卖就只剩下交易关系了。

油一般都不够用,用完了,邻里间可以相互借,但借了必须要还。因此,使用时总是精打细算。趁天还未黑,大人就催着生火做饭,催着小孩完成作业。只要有微弱的天光,就不会点上油灯。遇到有月光的夜晚,那就是最幸福的夜晚,打开门窗借着月光做饭、吃饭、聊天、玩耍,可以晚一点上床睡觉。

没有月亮的夜晚,只有孩子看书做作业和大人缝补时才点上灯,总是麻利地做完,然后催促着吹灯睡觉。

记得上小学四五年级时,转学至乡小学。因为离家远就同几个同样离家远的同学选择了住校。晚上,几个人把前后桌子拼起来,围成一圈,轮流使用油灯,今晚用你的,明晚用我的,一起学习。

灯油也可以用菜籽油,但菜籽油主要供人吃,那年头哪舍得!

记忆中,我家的油灯是用玻璃墨水瓶或者药瓶自制的,灯芯是用棉线搓制而成。手拿油灯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十分害怕脚一颠手一抖,油就从瓶口浪了出来。打翻了油灯打倒了油,那是要受到严厉的呵斥和责骂的,甚至是要挨打的。

如今,有了专门的书房,有了满室通透的电灯光,却再难感受到光的存在和它存在的重要意义了。

从乡村到城市,其中,不灭的灯光便是城市最大的特点。

日本电影《生存家族》就构思了一个全球停电后,一家人不得不开启从城市退到乡村(自然)的冒险之旅的故事,故事发人深省。

几年前,去到杭州,想看看西湖的夜景,想象着璀璨灯光的美丽。结果看到的是黑黢黢的夜色。听人说,晚上关掉灯光是环保的需要。植物白天在日光下光合作用,晚上如果也开着灯,就会破坏植物的生物钟。

当时我无比疑惑和感慨,是什么让人类的胸襟变得博大起来的呢?是生活的物质水平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还是自身的欲望得到了足够的满足?我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从能博爱动物,到能博爱植物,总要有一段经历,或短暂或漫长。

如今,煤油灯已被时代淘汰,但灯和光一直还在。

我们一定要坚定地相信,相信灯光,相信它能指引我们走向光明的正确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