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西南各地
内容详情 2018年09月05日 返回该版首页

黔桂七县跨省党建“联建联创” 推动区域合作全面升级

黔桂七县跨省党建“联建联创”

推动区域合作全面升级


省际边界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疏于管理等原因,常常发生争地抢水、偷牛盗马、啸聚斗殴等事件。如何对边界地区实施有效领导和监管,让边界群众在和谐稳定环境中生产生活,脱贫致富,是摆在边界地区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特别而又艰巨的任务。

边界“联建联创”

祛除争抢戾气共建欢乐祥和

贵州独山县麻尾镇南门村与广西南丹县六寨镇银寨村接壤,两村山水相连,风俗相近,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两个边界村却因为争夺矿产、水源、土地等闹得不可开交。

改变,从2002年开始。

那年9月,独山县与南丹县沟通,在独山县城召开了第一次六寨镇、麻尾镇“讲团结、谋发展”座谈会,让两个边界村的村支书、党员、群众代表坐在一起面对面交流。

有了这个良好开端,两地党委政府决定趁热打铁,尝试以党建“联建联创”为载体,把联建基层党支部作为抓发展、促稳定、创和谐的重要手段,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措施,构建边界群众沟通协调机制。 

自2002年以来,两县签订了“共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文明示范带”“跨省结对友好组织部”等合作协议,并于2011年、2012年成立了黔桂跨省区域的联合党支部,使双边党建“联建联创”工作走上制度化轨道。

多年来,两地坚持官方互访活动,组织部门指导开展边界党建工作,同时建立了边界睦邻友好联席会议制度。

两地还充分利用节庆活动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两省(区)边界文化、体育交流活动,定期开展一系列两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两地还建立了边界矛盾纠纷联合排查制度、边界矛盾纠纷联合调处制度和司法协作联建机制,加强司法行政资源互惠共享,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法律援助等方面开展合作。

一系列有效措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维护了两省区边界地区和谐稳定,为边界群众创建了一个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好环境。

“联建联创”升级

黔桂边界七县聚焦区域经济合作

随着贵州独山和广西南丹两县双边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两地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联建联创”创始者站在开放发展的高度,敏锐地看到了边界区域合作的巨大潜力,并为“联建联创”提出了新的目标。

今年5月,黔桂七县跨省党建“联建联创”会议达成新的共识:今天,面对新时代、新问题,边界“联建联创”主题将转向“如何加速发展”和“如何解决脱贫攻坚”。

围绕这个主题,大会确定了“一核两翼三区”目标,即以构建黔桂两省(区)七县党建大联盟为核心,以推动双边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共融为两翼,携手打造全域旅游合作区、脱贫攻坚样板区、宜居乡村示范区,共同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开创互利多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这次会议一个最实在的成果,就是根据7个县各自的优势,确定了产业协作牵头单位,比如,确定荔波县为区域旅游合作牵头单位,确定独山县为工业区域合作牵头单位,确定南丹县和天峨县作为农业产业区域合作牵头单位。”参加了此次会议讨论的独山县政协副主席、麻尾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麻尾镇党委书记黎鳌开说。

会议还把以前一年一次的联席会议改为一年两次,以加快各项产业的推进速度。据了解,目前荔波县正在紧锣密鼓地为今年11月的联席会议做准备,并将就建立多边旅游协调工作机制、联合推出旅游精品线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共同拓展旅游市场、试行旅游服务套餐、建立旅游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等方面,制定一个7县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规划框架,提交大会讨论实施。

区域产业协作

开创边界地区开放发展新局面

8月6日,记者在独山县麻尾镇三棒村砂糖柑种植合作社看到,在山间一片平坦的土地上,一垄垄用薄膜覆盖种植的砂糖柑树苗已有1米多高,长势喜人。

三棒村支书张文昌介绍说,这个砂糖柑种植项目就是“联创联建”促成的成果,通过广西方面的推荐和引导,该村到荔浦县考察了砂糖柑产业,并成功引进广西韦达公司作为龙头企业领办该项目。

“在和荔波旅游对接方面,我们也在统一框架下,实施了一些荔波旅游的配套项目。”麻尾镇党委书记黎鳌开说,麻尾离荔波小七孔很近,为了弥补荔波旅游住宿的不足,已在麻尾新建了四家酒店,最少能承接两千个床位。

黎鳌开还介绍说,麻尾方面正在准备修一条20多公里的快速干道连接荔波景区,一旦接通,麻尾就和小七孔形成一个旅游圈,可极大地带动这一大片区域的旅游发展。

另据了解,广西南丹县的巴平农业核心示范区、王尚屯“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扶贫搬迁安置点、丹泉洞藏酒业观光项目等,也很希望和荔波旅游联动,共同拓展更加广阔的旅游市场。

此外,在这个新的7县合作框架下,大家还将携手共建异地跨区域产业园区,形成一个良好的平台,促进各方经济发展;携手建立脱贫攻坚信息互通、发展互推、教育培训互动等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共同制定边界发展规划等等。

李玉红 刘小明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