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结硕果 农民增收奔小康
——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冯丹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扶贫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在农村发展建设的关键要素中居于首位。
脱贫攻坚全面决胜同步小康的大幕已经拉开,在新的历史时期,四川省供销合作社作为政府用得上、农民信得过、服务“三农”能力强的生力军,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网点广、服务“三农”队伍精的独特优势,将为农服务职能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结合,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开创了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四川精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近年来,我们积极整合全省供销社系统力量,将地方优势产业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以甘孜、阿坝、凉山三州为代表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经济发展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对口帮扶工作中,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推广“供销社+小农户+贫困户”扶贫模式,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调剂安排3000万元省级供销社综合改革及发展专项资金,在15个深度贫困县供销合作社建起了供销合作社县级为农服务中心、农村电商体验中心和基层社经营服务体系“两中心一体系”,帮助发展产业和销售优质农特产品;落实39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支持甘孜县、越西县、汶川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基地建起来,品牌创起来,加工搞起来,农民群众的荷包鼓起来,随着一张张成绩单的出炉,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交出了产业扶贫的优异答卷。
甘孜州
创新机制 切实抓好供销社产业项目
甘孜州,是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之一,全州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同时,甘孜州有耕地面积155万亩,承包耕地113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农业发展前景广阔。
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四川省供销合作社积极作为,为甘孜州18个深度贫困县(市)争取到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助推项目县农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将以省社产业扶贫项目为抓手,切实抓好项目的落地和顺利实施。”甘孜州农牧供销合作局负责人向记者重点介绍了道孚县、甘孜县、炉霍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推进情况。
道孚县是全州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道孚县供销合作社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立足农牧业发展现状和供销合作社区位优势,紧紧围绕“三农”需求,依托行业优势主动作为,按要求组建社有企业“道孚县农牧产品开发总公司”“道孚县八美为农供销合作社”,其中,八美为农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首批2018年深度贫困县供销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重点打造;成立农资、农技、农机等方面的服务团队,积极组织、协调、采购绿色农资兽药共计1542.5吨;开展以油菜、马铃薯为主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50000亩次;农业机械作业113000亩次,实现1000亩优质牧草基地全程农机化服务,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扩宽了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路。
甘孜县供销合作社成立后,在甘孜县拖坝乡流转土地1000亩,与省州合资社属企业圣洁甘孜大草原公司共建高原优质马铃薯高产种植技术示范基地,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提高马铃薯种植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和提升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吸纳贫困户家庭人员到基地务工达3000人次,带动帮助贫困户家庭增收36万余元;在全县43个脱贫村精准实施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因地制宜种植青稞、油菜、马铃薯等,带领当地小农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按照产业扶贫基地每亩平均增产30斤计算,可为当地贫困户人均增收513元。同时,甘孜县供销合作社组建3支农业机械化服务专业团队,为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机耕、机播、机收、统防统治等机械化服务。2018年全县农业机械化服务面积超过15000余亩,每亩节约投入30元,直接增加农业经济效益45万余元。
炉霍县结合区域实际,创新服务模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特色种植业为脱贫奔康着力点,大胆探索“供销社+农业园区+集体经济+电商”扶贫模式,发展“飞地”扶贫产业。按照“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和“龙头企业+专合社+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股权量化的“4+”飞地经济模式,2017年炉霍县依托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飞地”扶贫产业,投入资金3000万元,建造冬暖式蔬菜钢架大棚100栋,将50个贫困村纳入“飞地”产业扶贫项目,通过“飞地”项目的建设,使48个贫困村(省定27个、县自加压力21个)获分红288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7.6万元,带动974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391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600元以上。2018年将继续实施“飞地”扶贫产业,计划再建冬暖式蔬菜钢架大棚100栋,使38个贫困村和24个非贫困村受益;炉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基层中心供销合作社建设,全面统筹配置资源,因地制宜、按需所求将原斯木镇区公所办公用地300余平方米,无偿划拨用于斯木镇中心供销合作社建设。该中心社由县农牧科技和供销合作局利用深度贫困县供销合作社产业扶贫资金投资100万元新建,设有综合服务部、公共服务部、产销服务部、农残检测室和绿色农资服务中心、便民惠民服务中心、扶贫产品展销中心、电商服务中心、实用技术培训中心等“三部一室五中心”,主要为斯木、仁达、宜木等3个乡镇的农牧民提供绿色农资供应、农特产品代销、日用消费品代购及生活缴费代充代交、物流快递代收代寄、需办事项代理代办等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帮代办”服务。
凉山州
认真践行 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实力
凉山州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践行为农服务主旨,紧紧围绕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大胆试点,为农服务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实施四川省供销合作社安排的2018年供销产业扶贫项目中,凉山州供销合作社积极指导越西、金阳、布拖、昭觉四县与该州农发办联合申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托管项目700万元,开展土地托管,发展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同时,凉山州供销合作社还加强与商务、工商、邮政、金融、保险、对口帮扶等部门联系、沟通,同时与总社、省社电商公司、天猫、京东、供销e家、拼多多、州内各大超市等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合作。截至目前,已与省内10个地市州供销系统成功对接,大凉山农特产品已通过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批发市场、超市等渠道全方位融入到了全国供销系统的网络大平台,让更多农产品走向佛山市场,带动凉山脱贫致富,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网点的基本要求,采取与农民合作社共建、依托农村综合服务社升级改建、结对帮扶援建等方式,以南箐乡、尔赛乡供销合作社为试点加强基层社改造,通过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方式,落实基层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建设基层供销合作社40个,实现供销基层服务体系乡镇全覆盖。”越西县委副书记叶成勇告诉记者,越西县始终把脱贫放在首位、把发展作为动力,聚焦122个村退出,9798户41555人脱贫任务,将构建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体制机制,努力打造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供销体系,深入推动供销合作社产业扶贫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供销合作社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抓手,不断抢抓机遇,强化政策扶持,搭建服务平台,使之成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新引擎,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阿坝州
深化改革 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
以实施“两中心、一体系”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项目为契机,阿坝州供销合作社积极发展壮大供销经营服务体系,服务“三农”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我们力争2018年-2020年在13个县(市)各建成1个为农服务中心、1个县级农村电商体验营运中心和实现中心乡镇供销合作社全覆盖,推动农村合作经济联合会与供销联合社融合发展建设,带领贫困户和小农户发展区域性或产业型合作社联合社,促进合作社向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阿坝州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立足阿坝州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阿坝州供销合作社加强与四川省供销投资集团、农产品经营集团、冷链物流集团等省社“5+2”产业集团的合作,共同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以牦牛肉、奶制品、特色水果等特色效益农业为重点,打造的“净土阿坝”安全放心农产品,把农村电商与地方特色产业有效对接,实现电商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阿坝州农产品标准化和绿色化,拓宽了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新领域。
2018年,马尔康、九寨沟、红原、汶川、金川、小金等项目实施县(市)制定了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并纳入当地扶贫专项规划。同时,各县(市)政府根据项目建设标准要求,统筹安排落实了“电商体验中心”和“为农服务中心”“两中心”项目建设场地,其中,马尔康、九寨沟、小金、金川四县(市)将“电商体验中心”项目整合纳入“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项目”,统一规划、整合实施;各县根据实际情况,以农资配送和植保服务为基本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县级“为农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如红原县供销合作社与四川省资金互助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帮村理财”“帮社记账”会计代理服务试点。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