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 一件事 四十年
你可曾想过,40年做一件事,你会做什么?
眼前的顾浩章头发有些花白,76岁的他因身体不适需要住院治疗。即便生着病,却看不出病态,衣着整齐、容色清爽。
医院里,浙江省开化县供销社的江忠正推着顾浩章跑上跑下做检查。在外人看来,这只不过是普通人带着自家老人来看病。没人知道,他们其实非亲非故。
这一切还要从40年前说起。
36岁的“孤儿”
上世纪80年代,顾浩章因身患精神疾病提前从开化县供销合作社原下属建材厂退休,36岁的青年顾浩章成了“孤儿”。考虑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建材厂讨论后,决定安排其住在当时的厂宿舍里。就这样,顾浩章在建材厂一住就是40年。
建材厂成了这个异乡人最熟悉的地方,厂里的一些老员工也一直默默照顾着他。
好景不长,2000年建材厂破产了。
“按理说他正常办理了病退手续,厂里没有责任继续照顾他。”不同的声音出现了。
于是,开化县供销社江忠、徐经宵、郑益林一行人来到杭州,帮顾浩章寻找家人。
“查不到,原地址的这户人家早就没人了。”当地派出所民警回复。
敬老院,不敢收;寻亲,未果。顾浩章哪里都去不了,也不愿意离开建材厂,他似乎明白谁对他好。
“那就接着管吧。”
建材厂破产后,开化县供销社成立了资产托管中心,专门管理遗留资产和遗留问题。顾浩章作为“遗留问题”被托管中心接手,并由原建材厂会计余爱英负责照顾。
从此,身材瘦小的余爱英凭空多了一位无亲无故、智力残障的“娘舅”。
“大到人身安全,小到一日三餐、衣服、被褥都要替他考虑到、置办齐。”余爱英说道。
供销社的“麻烦孩子”
“说供销合作社是他的再生父母也不为过。”了解故事的人这样形容。然而,这个“孩子”非但不听话,还惹了不少麻烦。余爱英照顾顾浩章的十余年里,经常要帮他“善后”。
顾浩章唯一的爱好就是到处溜达,平均两个月就要磨坏一双鞋。有一次外出时,他竟然从桥上掉了下去。
“肋骨断了,肺充血。”医生的话把刚赶到医院的余爱英吓住了,她看着手术单,一时不知所措。余爱英马上向开化县供销社汇报了此事,县社分管领导紧急申请为顾浩章垫付了医药费。
可手术后的顾浩章还是闲不住,因为医院不让抽烟,他两次逃出了医院。医院再次找到余爱英,没有办法,余爱英只能请了护工时时照顾他。
“每个月要给他烟钱,大事小事都找我,他是我娘舅呗。”余爱英开玩笑说。
托管中心事务繁杂,照顾顾浩章尤其费心。每次邻居告状到余爱英那里,她都会佯装生气:“你要听话,不可以随意点火,再这个样子我们就不来看你了。”平日没什么表情的顾浩章也会笑一笑。
虽然这样吓唬他,但每年中秋、春节等大大小小的节日,余爱英都提前两天把过节的东西送到他家里,这也是顾浩章最开心的时候。
不只是余爱英,建材厂周围还居住了不少原厂的老职工,每当春节饭店歇业,余爱英便请他们帮忙,让顾浩章到他们家里吃饭、过年。几十年间,照顾顾浩章成了这里每个人默认的分内事儿。
有存款的老人
“我们要让他有尊严地活着。”开化县供销合作社资产托管中心主任江忠说。
2012年,余爱英退休,照顾顾浩章的“接力棒”传到了徐经宵、江忠等人手中。
顾浩章自理能力很差,徐经宵接手后,帮他办理了身份证、医保卡、工资卡,不仅让他晚年生活有了保障,生活得也体面。
2020年,徐经宵也退休了。几年间,徐经宵为他管理工资、规划日常开销,如今顾浩章的账户上已经攒了10万元。“最起码让他生病了,能够看得起病。”徐经宵说。
但大家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2021年9月的一个晚上,开化县供销社托管中心的江忠接到饭店老板的电话:“已经两顿饭都不见顾浩章来吃了。”放下手机,江忠立马请居住在附近的原建材厂退休职工苏文星前去顾浩章家中察看。果然,顾浩章躺在床上,含糊地说着不舒服。苏文星连夜将他送到开化县人民医院,江忠也紧急赶到医院为其办理入院手续。经医院确诊为高血压引起的脑梗,住院治疗半个月才康复。
顾浩章生病后,为了更好地照顾他,开化县供销社为他找了新的住所,安排了更多人看护他。
保留最长久的“传统业务”
近十年里,开化县供销社每次换领导,江忠都去汇报这件事,每次也都得到了特别“照顾”,这是当地供销合作社保留最长久的“传统业务”之一。
40年间,一个个普通的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用爱心和奉献默默守护着这位孤寡残障老人,为他孤苦的人生带去了温暖与慰藉,用行动诠释了“合作互助”的供销合作社精神。他们没有大肆宣扬,更没有留下什么照片资料。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江忠还有些放心不下。
“你们都退休了,他怎么办?”记者问。
“会一代代传下去的,没有人会放弃他!”江忠答。
据中华合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