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聚焦” 力促“三转变”
四川省德阳市总工会多维度推进新形势就业工作上台阶
近年来,四川省德阳市总工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形态、平台经济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总工会、四川省总工会部署要求,聚焦“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三个目标,推动“宣传发动、组织覆盖、维权服务”三个转变,实现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多维度、广覆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立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416个,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4.6万余人。
聚焦“吸引过来”
推动宣传发动从“平面”向“矩阵”转变
广泛调查研究。线下成立1个专项工作调研小组,深入各区(市、县)和相关产业工会,开展“拉清单、清底数”行动,排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数量、规模及分布情况,为全面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线上设计2套专项工作调查问卷,围绕摸清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情况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需求,开展问卷调查,为推动建会入会工作走深走实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宣传矩阵。指导6个区(市、县)总工会和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建立工会宣传站点,利用“两微一端”发布政策文件、推送活动信息2000余条,不断提升工会工作知晓度;联合市县两级行业主管部门、电视台、报社、融媒体中心成立“工会宣传联盟”,多渠道发布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工作信息、先进事迹等5000余条,不断扩大工会工作影响力;组织200余名社会化工作者、300余名专兼职工会干部走进基层、走进一线、走进职工,开展面对面交流、一对一宣传,不断拓宽工会工作覆盖面。
发动职工入会。以规模较大、职工人数较多的平台企业为重点,组织工作专班、蹲点干部、劳模宣讲团深入440余家企业,开展宣传宣讲200余场次,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全面了解工会、真心向往工会、主动走进工会;充分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引领作用,投入120余万元,评选表彰“最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93名、拍摄制作《平凡中的伟大》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事迹短片,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入会仪式9场,有效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仪式感和组织归属感。
聚焦“组织起来”
推动组织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
扩大建会覆盖。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发动万顺叫车、全民go等4家骨干网约车企业建立工会,辐射带动网约车行业关联企业建会;积极争取新业态党组织的支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快递运输行业党委引领作用,成立德阳市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德阳市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指导成立6个货运行业工会联合会、6个快递行业工会联合会。
畅通入会渠道。依托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发布“一键入会”小程序,打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简单、便捷入会“专属通道”,累计吸引45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组织;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社区工会的前沿阵地和枢纽载体作用,依托重点乡镇(街道)、社区工会建立新业态联合工会,累计吸纳1.4万余名零散灵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
狠抓规范建设。注重从源头上抓好新就业形态工会规范化建设,以基层工会“六有”标准为基准,编印《新就业形态企业建会指南》《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工作手册》《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为推进新就业形态工会组织建立、运转和发挥作用奠定坚实基础。
聚焦“稳固下来”
推动维权服务从“常规”向“精准”转变
增强权益保障。联合人大、政协、法院、人社等部门,聘请20余位专业律师组成法律顾问团,成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中心,举办公益法律服务30余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15人次,开展新业态集体协商试点20余项;实施健康保障行动,投入480万元为全市8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环卫工人提供医疗保险救助。
倾情帮扶服务。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实际需求,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建设,市区联动投入资金974万元,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之家、司机之家32个,在市区和各区(市、县)城区新建户外劳动者驿站110个;面向全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微心愿征集”活动,为1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点亮“微心愿”;定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属服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开展赠送爱心餐券、亲子阅读、父母职业体验等活动200余场,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3500余人。
专注技能提升。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特性开展网络营销师实训、快递员技能赛、货车司机安全知识竞赛等系列技能培训、安全培训和竞赛活动110场次;针对网约车司机分布范围广、直接服务群众等特性,邀请德阳市城市文化研究专家,为网约车司机专属订制城市文化线上、线下培训课程,让网约车司机成为城市文化宣传的“活名片”,累计培训网约车司机4000余人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人心、奋勇向前。下一步,德阳市总工会将认真搞好各项工作,增添务实举措,持续用力加力,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入会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声有色,不断提高工会工作服务中心大局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廖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