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商情
内容详情 2022年10月14日 返回该版首页

萝卜种出好“钱”景

四川三台潼川镇

萝卜种出好“钱”景

□本报记者 王金虎 文/图

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潼川镇是川西北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通道,自古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的美誉。

近年来,潼川镇党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以“城乡空间创新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培育、产镇互动一体功能、丘区地域风貌独特”为发展定位,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按照“稳量、提效、转型”的思路,通过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强化产业发展支柱、拓展产业发展链条等措施,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前,萝卜产业已成为该镇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

日前,在三台县潼川镇大兴村靠近涪江河边的地里,10余名村民在400余亩覆盖有白色塑料薄膜的萝卜地里,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大兴村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有机质含量高,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萝卜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种植出来的萝卜皮薄肉脆、口感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2015年从重庆潼南过来,开始在这个村流转了470多亩土地种植萝卜和糯玉米。这几天正是萝卜种植的最佳季节,每天有10多个当地村民在这里务工,最多时候有30多个人,务工人员每年收入可达万元。今年刚建好了一个储藏量50吨的冷库,我们的萝卜主要销往省外,部分还出口韩国。”三台县崇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代崇江介绍道。

在柳林村,记者看到,三台县潼川镇米海龙种植专业合作社萝卜地里,20多个村民冒着雨正在地里对出苗的萝卜进行覆膜、勾苗等田间管理。他们两人一组,一人为萝卜苗盖塑料薄膜,一人在塑料膜上开孔,在交谈中时不时发出笑声。

“我们都是这个村子的,家里年轻力壮的都外出了,就剩些60-70岁的留守老人和上学的小孩。我们在家里也没有啥子事情可做,就跑到专合社来帮忙种萝卜,现在每天能挣70-80元钱,既锻炼了身体又能照顾家,我们特别高兴。”该村一姓敬的阿姨开心地说。

三台县潼川镇米海龙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米海龙告诉记者,他也是重庆潼南人,2020年9月,到柳林村流转了近500亩土地后成立了合作社,种植萝卜和水果玉米,高峰时期每天用工40多人。产品主要是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极少一部分会出口到韩国、俄罗斯等地。萝卜价格最高时可卖到1.3元一斤,一年下来,专合社纯收入可达40万元至6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潼川镇充分利用地处城市近郊的优势,突出抓好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让“一根根小萝卜”焕发出全新活力,成为融合一二三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撬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潼川镇党委书记严刚介绍,全镇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紧紧围绕县委“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着力点,按照“公司+党支部+专合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目前,全镇有专业合作社49个,家庭农场34家。其中国家级示范专合社1个、省级示范专合社3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个。当前,萝卜产业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结合各村的水源、土壤、劳动力等因素,因村制宜,持续引进相匹配的经营主体,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群众齐参与的方式,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夯实产业基础、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