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激活要素 绿色扮靓乡村
——成都市青白江区推进龙泉山生态价值转化的林业改革初显成效
□本报记者 康立维 文/图
核心提要
成都市青白江区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契机,着力“人、林、产”联动,统筹用好“人、地、钱”资源要素,实现了昔日农民变“市民”、荒山变“金山”,荣获了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交出了一份全国林业综合改革的靓丽答卷,扮靓了现代化国际化成都北部中心的绿色风景线。
活要素 联动发展开新局
近年来,青白江区瞄准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聚焦城市生态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创新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
青白江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充分把握林业综合改革契机,探索了以“人房下山、生态上山、产业升级”为主要内容的的“人-林-产”联动发展模式。
实施减人减房工程,让山上的人搬下来。青白江区实施以到中心村集中、到场镇安置为两大“下山”方向,编制完成“减人减房”5年工作计划,以土地综合整治推动村民适度集中居住,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有序引导人房下山。
实施国土绿化项目,让山上的树多起来。以56.6万亩龙泉山国家储备林为依托,探索“管委会+投资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模式,通过用土地等要素资源,积极为龙泉山“充植”“修身”,加强3.82万亩省级公益林管护,实施采伐低效林“减法”,补植阔叶乔木“加法”。
实施人居环境治理,让山上的景美起来。青白江区深入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农业清洁生产、乡村治理“六大”专项行动;积极践行河(湖)长制、林长制,连续五年跨界断面水质监测达标,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强保障 补齐短板美乡村
2023年底,青白江区林权制度体系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建成;2025年底,龙泉山青白江片区森覆盖率达56%,建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夯实“依山成环,串绿成网”的生态本底,构建“ 一山一河,一廊两楔”生态保护新格局。
围绕这一目标,青白江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强化林业发展要素保障,补齐发展短板,聚力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林改新成果。
健全道路基础设施。构建起串连集中居住区、产业项目、山野景观的慢行系统,全面拉动了沿线森林康养、休闲运动、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等产业发展。
健全水利基础设施。按照“补短板、提品质”的思路,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源充沛、供水顺畅、污水处理运转的良好水生态格局。
健全防灾基础设施。全面升级森林火灾视频监测系统,通过人防、技防、重点防等举措,推进林区网格化防火责任100%全覆盖,全覆盖、无死角利用数字熊猫火情监测即报系统软件开展日常巡护工作,力求万无一失。
惠民生 生态林改富百姓
青白江区正以改革之剑、创新之举,加快建设发展型、集成型、共享型、创新型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发展先行区,让林业改革更多更好美乡村、惠民生、富百姓。
为了体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生态资源保护开发与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青白江区引导各村将生态资源优势有机植入产品价值,有效推动了乡村绿色产业体系的形成。
大力发展特色果蔬。结合片区地理特征,积极引导农户发展优质杏、优质油桃、清脆李等水果产业,并探索推行“农户+基地+托管公司”“企业+基地+托管公司”经营模式,由托管公司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将企业、农户、托管公司紧密联结在一起,利益大家享,推动了标准化生产,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探索发展林业经济。多措并举盘活林业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种沙参、林下种黄精等林下种植产业,适度发展核桃、油橄榄等林果产业,探索发展林业碳汇交易新兴产业,持续推动生态价值转化,走出一条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新路子。
融合发展农商文旅体。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休闲运动、农事体验、乡村度假等产业,引进总投资120亿元以上的农商文旅体项目14个。通过项目带动和示范,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青白江林业改革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民生活条件全面提升,生态资源保护有效实现,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幅山清、水绿、景美的画卷,正以她的独有魅力向世人徐徐展开。
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把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同步推进多种经营,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径和目标,让龙泉山更绿,让青白江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