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7版:副刊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3日 返回该版首页

且说光福人与书 ——郑光福《岁月留痕》序

且说光福人与书

——郑光福《岁月留痕》序

张家禄(四川)

我与光福,几十年的老朋友老同事了。1987年他从成都金牛区调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我俩同在电台食堂一个锅儿里舀饭,算是“同锅”;我俩都爱操笔为文,闲暇时写写千字文豆腐块,兴趣上又是“同好”……一路走来往事多,相处愉快互帮学。同事、“同锅”“同好”。真是个“三同”的老朋友,老熟人哈!

光福这个人为人诚恳,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工作认真,专注执着。当时他办服务“三农”的节目,成都市的郊县区乡,真还成了他跑上跑下的广阔天地。“光夫子”变成了“泥腿子”。他成天在郊县乡村跑,广泛接触农村的基层干部和群众,有了大量的第一手鲜活资料,聚焦“三农”,服务“三农”。消息、专访、调查、现场录音报道、人物花絮……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服务性强、针对性强,很受农村听众的欢迎。这期间,光福采制的很多节目和稿件还在省市获了奖。他写的《川西风情》《巴蜀留韵》两书先后出版。

在办好办活节目上,光福想了很多点子,做了很多努力,但他始终头脑清醒。一次他跟我交流时,谈到办节目要吃透两头。一头是上头。党的方针政策精神实质的整体要求。二是下头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在下头广交朋友,才有助于吃透下头。有这样的认识,难怪他在区县乡村有那么多朋友。开门办广播,深水抓“活鱼”。办好节目写好稿,光福是个明白人。

好游走,广交友,喜读书,勤笔头。光福这个人,办事认真,也会生活,与大家耍得来、摆得拢。2006年,他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却不安分,不时在报上发些豆腐块和“大块头”,美文迭出,经常冒“泡”,成了老不歇火的勤笔之君。平常,我们也常在一起喝茶聊天,神侃吹牛时也三言两语交流一点写作的心得体会。如他的哪篇长文在哪家报纸发了大半个版啦,他的歌词又在全国获奖啦……说到他的“三些”主张(吃些、耍些、写些)更是显得格外自信。光福真是有福啊!退休后,他还与省上的文友经常聚会交流,探讨学习,互相切磋,互相激励。收入书中的很多篇什,就是光福老弟交益友的战果。

光福的短文我喜欢,文风朴质,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干货相呈,考证有据,不枝不蔓。他那些讲街名的文章,大多短小而耐读。光福的文字功夫和笔力我是熟悉和了解的,收入本书的文章,有生活气息,有时代感和可读性,这毕竟是他用脚板跑出来的文章啊!若再多一些灵性感悟,再多一些独家拾萃和地域趣语,文章收放再适当节制一些,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