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6版:地方新闻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25日 返回该版首页

通川 乡村振兴胜画图

通川 乡村振兴胜画图

通川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村落。天高地阔,苍茫远山,长风当野。初冬时节,和着群山下那层层梯田,正被初冬的手一层层翻开。

十年发展,日新月异;十年变化,沧海桑田。十年间,粮田、苗圃、果园交相辉映,通川勾勒出了一幅宜居宜游、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色;十年间,通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9034元增长为2021年的22933元,增长了115%;十年间,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从成功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区,再到2022年入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瞩目成绩的背后,凝聚着通川区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魄力与智慧。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达州市通川区以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为主线,创新实干,勇攀新高,实施了一系列既利当前、又顾长远的举措。

聚焦“返贫”严监管

做好脱贫工作衔接

回首漫漫脱贫路,星光不负赶路人。自脱贫攻坚以来,通川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市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2017年底,通川顺利通过脱贫摘帽省级考核验收评估,成功实现45个贫困村整体退出、23194名贫困人口如期脱贫。2018年8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通川正式退出省定贫困县序列,并被表彰为2017年度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区)、健康扶贫工程示范县(区)。自此,通川区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为构建好帮扶机制,做到精准帮扶不‘失帮’,该区组建了多个行业部门参与的风险核查专班,对乡镇报送的拟纳入监测对象开展信息比对,进村入户再核查,摸清风险原因,找准帮扶需求。”据乡村振兴局何永刚介绍,除了前期摸排,他们还建立了监测帮扶联席会议制度,探索“风险+”研判机制,分析研判显性风险、隐性风险,按照“缺啥补啥”原则,逐户逐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并以区委农办名义将帮扶责任、帮扶措施点对点交办到相关行业部门、乡镇街委,上下联动综合施策,帮扶措施精准到位。此外,还设立了由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防返贫基金,通过社会捐赠、财政补充的方式,确保基金募资规模一般不低于200万元。

从2017年脱贫摘帽后创新建立的“391”监测帮扶机制到全面脱贫时期的“3331”监测帮扶机制,再到过渡期的“553311”监测帮扶机制,通川区乡村振兴一步一个脚印。自该机制建立以来,快速发现监测对象533户1327人,并及时纳入监测,全面有效帮扶,无一户一人返贫致贫。

盯“致富”兴产业

加快促进“共同富裕”

沿着山路蜿蜒向上,跨过一个垭口,走进双龙镇玉坪寨村川东红车厘子种植基地,数千株车厘子果树迎风而立、向阳而生,漫山遍野,满是翠绿。这儿的车厘子在5月中旬便已结束大面积采摘,但果园的维护可不能停。果树下,玉坪寨村村民刘传会正和三十余名村民一起抓紧时间拔除杂草,“我今年71岁了,在园子里务工有两年了,平时在基地除草、施肥、修枝、摘果,一天有80元工资,这在农村可是一笔不小的额外收入。等产业发展起来了,我们的生活肯定会更好!”

“我们种植了红灯、美早、拉宾斯、俄罗斯8号、佳红数等十余个品种,覆盖早、中、晚各个时间节点,预估明年产量能达到15万斤,2至3年后逐步满产到70万斤左右,实现产值3000万以上。”说起基地的发展,基地业主唐华平脸上满是喜悦和自豪。

2016年以来,唐华平和其他几位业主一道成立川东红车厘子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体+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村集体和农户以扶贫周转金、基础设施建设入股),流转土地270亩,投入400万元,种下了9000余株优质车厘子树苗。今年,基地车厘子首次规模挂果,8亩地产出一万多斤。尝鲜的市民蜂拥而至,基地仅游客入园采摘收入就有十六、七万元。沉寂的山村一下活络起来,不少村民到基地门口干上了卖水和方便面的副业,抢先享受发展红利。目前,基地已与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城市水果经销商达成购销意向协议,玉坪寨车厘子的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将大大提高。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十年来,通川区立足南北差异,坚定走好“城市近郊发展精致农业、偏远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实施路径,新发展特色精品示范基地39个,“一李两莓”等特色产业5.8万亩、茶叶2000余亩,“千口一品”茶叶品牌在四川第十届茶叶博览会斩获金奖;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园区补短提升及重点培育工程,全区全年接待950余万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达1.15亿元,带动了1.5万余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为进一步做好产业振兴,通川区建立了区级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引导基金,累计支出乡村振兴领域资金7.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8.6%,撬动工商和社会资本20余亿元。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全国第四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圆满收官;高质量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成功争创国家、四川省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

强化“投入”保民生

持续建设“美丽乡村”

乡村要振兴,人居环境是底色。沿着通川区北山镇铁佛村的村道前行,干净整洁的村道两侧是白顶红杆的路灯,毛笔造型的两排路灯直指苍穹。道路两旁,古色古韵的农家院落整洁怡人,房前屋后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处处乡韵悠悠、村风融融,宛如漫步于诗情画意之中。

“村里以前多是土路,条件好的门口铺上砖,现在处处是水泥路,且都安上了LED灯,晚上和城里一样明亮;我们都喝上了纯净水,旱厕也都改造了,村里现在有四、五处健身器材,可以边摆龙门阵边锻炼……”说起村里十年来的变化,北山镇铁佛村村民王重奎打开的话匣子根本关不住。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抓“颜值”,还得抓“气质”!

在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通川不仅聚焦于将小家园变为小景园、小菜园,更着力激发并改变了村民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在凤凰村龚家院子外,一幅写村规民约的大展板格外显眼。今年以来,东岳镇凤凰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通过实行村规民约“积分制”,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

村容整、民风淳,才有乡村美。为切实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川区不断健全完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模式,持续推广“乡贤议事厅”“党员金点子”“六老六长”等经验做法。纵深推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和农村“雪亮工程”建设,深化多元化纠纷解决“综合调处”机制,平安乡村、法治乡村建设成效凸显。2021年来,累计打造了省市乡村治理示范镇3个、示范村8个。

为解决村民缺乏主体意识等问题,谭家沟村积极探索群众自治新路子,以“百姓议事堂”等为载体,创新开展“六老六长”制,充分发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等“六老”乡贤作用,参与河长、路长、院长等“六长”工作,并设置有5个议事堂,引导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齐心协力共建家园。“通过‘两委’交议、‘六长’提议、‘家庭’审议、‘百姓’请议,做到了小事不出院落,大事不出村落 。”谭家沟村支部书记王云勇说。

十年磨一剑,十年铸辉煌,面对新征程、新挑战,通川区乡村振兴局步履铿锵,在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基础上,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将继续保持干事创业的锐气、锤炼攻坚克难的勇气、增强善打硬仗的底气,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乡村振兴努力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小康的时代答卷!

夕阳下,时光舒缓地荡漾着,村民们的欢歌笑语和着这里的山溪一同流淌,一幅通川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明祥 杨洁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