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质并举
知识产权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三位
四川德阳市发布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本报记者 高明山 李鹏飞
近日,四川德阳市发布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德阳市知识产权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三,有效发明专利266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为7.66件,高价值发明专利810件,累计注册商标38990件,新增8117件,著作权登记总量达4334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2个,专用标志用标企业19户。
知识产权创造量质并举。授权专利6743件,授权发明专利348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677件,位居全省第三。全市商标申请9661件,商标注册8117件,有效注册商标共38990件,居全省第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地标专用标志用标企业共19户。
知识产权转化实施成效明显。争取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725万元,新增专利实施项目613件,新增产值196亿元,新增利税21.24亿元,出口创汇2.89亿美元;其中,实施重大专利(或专利组合)374件,新增产值79亿元,新增利税3.68亿元,分别增长478%、187%。地理标志年产值200亿元,新增14亿元,地理标志产业从业人员50余万人。
知识产权金融有序推进。修订《德阳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及工作规程,举办四川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启动仪式暨德阳站活动推进会,签署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协议30亿元,6家银行、2家保险公司为园区7家企业签署贷款协议,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4.3亿元。
知识产权保护格局更加强大。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加强行司、行刑衔接联动。确立“严保护”导向,实施信用联合惩戒。构建“快保护”支撑,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链条。建立“同保护”机制,建立“互联网+、公证+、刑事司法+”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知识产权服务保障更加有力。打造服务载体,打造中国(德阳)航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德阳市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服务中心,发布航空专利信息1000余条,举办知识产权对接和培训活动16次,走访企业300余家,有效对接项目40余项。打造资源平台,建成集“公共服务、维权援助、数据中心、金融服务、交易转让、教育培训、工作协同”于一体的德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多元、共生的知识产权服务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德阳知识产权数据整理、数据检索,实现知识产权申请、授权、公开的可视化图表查阅和创新主体知识产权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