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导写 以读促写 读写一体
—— 浅谈初中语文“一课一文”训练策略探究
李禹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读写的熟练技巧。”
我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和寒暑假学校实习,发现农村初中学生阅读写作水平普遍偏低,中、高考阅读、写作得分不高,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文教学读写训练貌合神离。教师教学存在误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忽视了读和写的密切关系,没有把阅读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学以致用。尤其是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专家遴选的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写作技巧的美文,教师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例子”,只是停留在理解文章内涵,而对文章写作技巧减而淡之。
其次,学生的阅读积累欠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中学作文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是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最直接的基本途径。教学中对名人名著的推介不够,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激发出来。农村初中相对落后的办学条件、图书室图书陈旧过时、文化学习设施不完善等,制约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和行为。
最后,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不够。由于指导思想出现偏差,导致学生对生活无情感、不热心、不敏感,不善于观察感悟,大量的好作文题材被忽视,一写作文就凭空杜撰、瞎编乱造,作文不接地气,无真情实感,“假、大、空”现象依然很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全面解剖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践中摸索并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一课一文”读写结合训练策略。“一课”,是指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一文”,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或阅读教学后,针对所学文章的某一写作技巧进行训练,或仿句训练,或片段训练,或整体作文训练。在学校实习期间,通过大胆探索和大量积累,逐渐形成了“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初中语文“一课一文”读写训练模式。
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一改过去读写教学泾渭分明、互不干涉的现状。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其形式包括:先写后读(比较自己与作家在谋篇布局、言语表达技巧、材料组织上的差距,做实厚积薄发的底蕴)、边读边写(现学现用、学活用活,强化学以致用的意识)、读后新写(活学活用,灵活变通,锻炼举一反三的能力),最终达到作文课即阅读课、阅读课即作文课,读写训练水乳交融,不分彼此。
在读写一体化教学训练中,要把握学生阶段性发展的特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三个字:“读”“悟”“仿”,即让学生在品读全文的基础上,去感悟、体会、归结技巧,进行仿写,多以片段训练为主,300字左右即可。对八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两个字:“勤”和“升”,即在教学训练时,应在七年级基础上提升写作要求,力求勤用、多用写景技巧,能达到500字以上。在训练写人叙事类文章时,从一个点、面写作训练升级到多个点、面训练,做到写作要求逐步提升,循序渐进。对九年级学生的要求是一个字:“新”,以创新为主,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表达,凸显自身的写作风格。
在读写一体化训练中,不但要注重对学生训练策略的探究,而且还要加大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摸索、实践,逐步形成“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写一写”“评一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读一读”,即对一些精品课文、精彩段落、经典句子熟读熟记,积累好词好句。“说一说”,就是要求学生结合精彩课文及精彩段落进行赏析、感悟,进一步强化记忆、积累素材。“想一想”,即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构思,对同一个问题,找到自己的观察角度,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明确写什么、怎样写。“写一写”,即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运用平时的积累,联系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价值的文章。“评一评”,即老师先出示标准,四人评议小组组内成员互批互改,然后由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再进行班内评价,最后老师作总结评价。
学生要写出符合要求的甚至高质量的作文,绝非一日之功,需长期的训练积累。作为语文教师,则要通过“一课一文”读写一体化的方法有效指导和训练学生,将以读导写、以读促写、读写一体的教学模式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基础开始,由不会写到容易写,从厌写到愿写、想写,从而真正爱上作文。
(作者:四川城市职业学院2020级应用英语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