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平台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72 邮发代号:61-41 总编辑:李晨赵 Email : xnsbshe@126.com
第03版:四川新闻
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13日 返回该版首页

2022年国际灾害预警科技与 服务创新论坛在蓉举行 助力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2022年国际灾害预警科技与

服务创新论坛在蓉举行

助力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本报记者 马工枚 文/图

12月11日,作为第二十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的分论坛之一,2022年国际灾害预警科技与服务创新论坛在成都举行。论坛由四川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办,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复旦大学风险互联与治理国际卓越中心、灾害风险综合研究国际计划(IRDR)、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承办。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减灾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灾害预警领域的250余位嘉宾通过线下与线上形式参会,围绕多灾种预警技术、政策、法规、管理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据了解,本次论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在中国参与举办多灾种预警会议,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减灾署专家在中国首次参会的多灾种预警会议。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林书成、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原副主任、原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原国务院参事闪淳昌及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综合风险监测预警中心主任郭桂祯等国内外专家参加论坛。

李言荣在致辞中指出,四川有多种灾害风险,也有多个灾害预警团队,应将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纳入天府实验室,持续推动灾害预警科技发展。

在专家主题演讲环节,来自国家减灾委、国家减灾中心、应急管理部等国家部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减灾署等国际组织,以及伦敦大学、四川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的15位国内外灾害预警领域权威专家,围绕多灾种预警与地震、山洪、滑坡、泥石流、山火等单一灾害预警科技最新进展进行了交流,并就国际灾害预警跨部门协同、灾害预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威胁、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的协同互动、新形势下的预警管理体系建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其中,四川大学教授、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博士作《中国多灾种预警的一些进展及与国际合作的展望》主题演讲。王暾表示,灾害的风险预警,不止是灾害预警,风险预警即当提到风险的时候就要强调预警对用户或者存灾体(人、建筑、高铁等)的影响。有了政府近年推行的风险普查,它的成果或者预警内容就可以更丰富,比如优化风险监测网络、监测网络的科学化、风险要素底数、区域的动态风险预警,以及专题的水旱预警,风险预警信息的靶向发布等对灾害损失更精准、更快速进行评估。王暾希望全球共同将多灾种预警发展为多灾种的风险预警,让灾害预警成为基本公共服务。

与会代表表示,本次论坛内容从科研、技术、平台、应用,再到政策、法规、产业,观点丰富、交流深入,其成功举办将助力我国抗御自然灾害现代化水平提升,有力推动国际多灾种预警科技及应用迈向新的阶段。

据了解,联合国2015年提出建立多灾种预警体系后,先后于2017年、2019年、2022年三次举行了国际多灾种预警会议。2019年以来,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应用信息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举办5次多灾种预警会议,而今年是首次举办国际多灾种预警会议。据悉,截至11月底,“四川智造”“成都智造”多灾种预警成果已预警974次自然灾害,包括75次破坏性地震,以及滑坡、泥石流、沉降、山洪、山火等。

与会专家表示,国际多灾种预警会议的举办,将助力国内外多灾种预警技术、应用、政策、法规领域的交流和创新,推动各国早日实现今年国际防灾减灾日的主题“Early Warning, Early Action for All”,也就是“灾害预警是基本公共服务”,共创共建更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