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便捷畅达区域公共交通体系
助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莫珂
交通是一座城市的“命脉”, 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是区域之间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互联互通、设施共用、通道共享、票制协同的综合运输模式。
青白江,作为成都北部区域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要突出公园城市特质,紧紧围绕“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总体定位,亟需打造联通内外、连接城乡的便捷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宜居品质生活城市。打破将交通简单视为公益性、服务性事业的传统思维。以轨道交通的有序发展,逐步改变城市商业格局和群众出行方式。
近年来,青白江区推动TOD项目和周边区域、站场改造和枢纽开发、基础设施和产业“一体化设计”,把各具特色的社区、片区相互连接。通过构建通达路网以及现代化的消费新场景,让轨道交通的人流转化为商贸流,着力营造宜业优良环境、激发公园城市经济活力,实现建设运营可持续发展。
区域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加快发展,青白江多元公共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当前青白江区已初步形成囊括城际高铁、城乡公交、网约巡游车和慢行交通的多元化公共交通体系。
区域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条件初步具备。青白江区已初步形成“三横四纵五站”铁路网络,与国家“八纵八横”铁路大通道相连。其中,成绵乐客专和遂成铁路穿境而过。依托成绵乐客专,可分别实现区域一刻钟、一小时通达成都主城区和成都平原城市群区域。
区内常规公交、定制客运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区内开行公交43条,投放车辆232台,线路总里程达802.26公里。2020年公共交通实现线路全域覆盖,城市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村通公交率达100%,初步形成了“干线+专用公交+城乡公交”区域线网布局。2022年8月开通往来成都主城区的定制客运线路,实现网络下单-上门接送-快速入城的客运模式,进一步便捷了群众出行。
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的
主要问题和困难
当前,青白江区城市转型发展正处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关键时期,对标成都赋予青白江区加快建设“西部国际门户枢纽”的核心功能和城市能级,适应门户型、国际化城市建设需要更加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还存在差距。区域公共交通承载能力急需强化,区域公共交通网络建设还需加速,区内既有国铁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公共交通配套设施还需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分析,积极应对,增添举措,加快发展,以发展之力,谋惠民之实。
发展公共交通体系的
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客运班线、网约巡游车、共享单车为补充的“五位一体”区域公共交通体系是当前青白江区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统筹抓好各项交通项目建设时序,加快实现区域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引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一)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发展
一是协调促进城际动车加密运行。充分挖掘开行空间资源,以大密度、高频次、小编组运输模式继续优化成绵乐客专班次,提升城际动车公交化运行效率。
二是加速实施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加强对接市交通局、市交投集团,加快推进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项目,力争2023年开工建设,与成都站扩容改造同步建成投运,实现青白江区城市轨道交通零突破。
三是全力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全力争取将规划的地铁规划线路纳入建设计划,抢抓成都市低运量轨道交通线路规划建设契机,争取更多的轨道交通线路落地青白江区,加速构建多层次轨道交通线网体系。
(二)提升常规公交运营水平
一是加快推动公交接驳功能补缺。进一步优化接驳地铁3、7号线快速公交开行方案。根据运营情况持续优化线路、站点布局,动态加密班次,提升服务水平。
二是协调启动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加大与市级部门对接协调,尽快推动凤凰高架BRT专线沿金芙蓉大道至青白江的规划建设,实现公交与成都主城区的快速联通。
三是优化区域公交运行网络。创新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理念,持续发展定制公交、微型公交,完善公交微循环网络,构建城际、区域、城乡、社区多层次公交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公交普惠性、便捷性,以及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水平。
(三)加快绿色慢行交通体系建设
着力深化“一环两带”“三横四纵”城市慢行网络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公交+共享单车”出行模式,加快慢行系统规划建设,营造安全、畅行、成势的慢行空间。
(四)深化公共交通发展路径创新
探索创新区域公共交通协同发展机制、市场开放机制,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跨区域公共交通系统。大力推进新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智能公交配套设施,完善公交首末站点布局,加快推动区域公共交通发展引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作者单位系成都市青白区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