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撬动乡村振兴
今年以来,湖北省随县供销社围绕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变化、新形势,坚持立于“田”、行于“农”、惠于“民”,积极构建扎根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的“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蹚出了一条深化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变“机制” 强“机能”
“我有20亩田要托管。”“我想成为公司的注册农机手。”“帮我送半吨生物肥。”……走进位于随县环潭镇的农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人来人往,一片繁忙的景象。
农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农资销售、农田代耕代收、农产品统购统销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业,于2022年3月由环潭镇供销合作社、农技中心、农机中心、3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吸引部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联合组建而成。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签订社会化服务协议4000余份,服务对象包含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涉及农田6万余亩,占全镇农田面积的38%。
据悉,农韵公司的成立,始于随县供销合作社于多年前不断探索并完善至今的“田管家”土地托管机制,该县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基层社为载体,整合涉农优势资源,变“N”为“1”,构建“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路,而农韵公司正是首批试点之一。目前,该县已组建15个乡镇农业服务公司,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
尽“主责” 精“主业”
“我们这里出去务工的多,没精力种地,年纪大的一些老人也种不动,原来这里的田地大都是闲置状态,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随县洪山镇温泉村支部书记刘宗培介绍,该村今年将近2000亩空闲田打包给了镇上的洪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托管,现在全部种上了小麦。
“供销+”体系以强化农村本心、回归农业本质为要义。分布于各乡镇的农业服务公司对农村的分散田、机动田、流转田、冬闲田等“四块田”,实行“耕、种、防、收”菜单式、全链条托管,同时为自种粮农户提供“农资到家”“技术上门”服务,有效破解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少人种粮”“不愿种粮”“种不好粮”等难点问题。据统计,“供销+”体系运营以来,共完成农田托管40余万亩,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近90万亩次,惠及200余个行政村,服务对象满意度和机械化作业率均达到100%。
不仅如此,“供销+”体系的出现,还理顺了老大难“三本账”。一是政治账。通过农资的集中化同质供应和农田的全链条定制托管,有力保障了耕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确保了粮食安全。二是生态账。乡镇农业服务公司由政府监管,能更自觉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禁烧等环境保护要求,有利于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三是经济账。通过乡镇农业服务公司的集中性购销和规模化作业,能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节支增收。
谋“共建” 促“共享”
肯定放心啊,现在种子、农药、化肥都是直接送上门,价格也便宜,我上个月种的麦子一亩比往年便宜了160多块,得劲得很。”随县殷店镇白庙村村民魏广平说。他今年从镇上的漂水源农业开发公司采购了农资保障服务。
随县“供销+”体系将“共同缔造”理念贯穿始终,发力于过程共建,落脚于成果共享。据统计,该县乡镇农业服务公司在今年秋收冬播的过程中,农田托管作业亩均可节支约140元,同时还能在与村集体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享受10%的利益分红,平均一个生产季能实现约35万元的纯收益;村集体通过从乡镇农业服务公司分红和整合“四块田”托管,平均一个生产季能实现增收约8万元;农机手由乡镇农业服务公司统一培训、统一调度,年均可增收1万元以上;农户选用乡镇农业服务公司的农资、农机、托管等服务后,水稻亩均节支约260元,小麦亩均节支约150元,亩均综合增收超过200元。
为最大程度提高产出收益,在该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部分乡镇农业服务公司还分别与黄鹤酒业、现代农业、裕国菇业、中兴食品、共富牧业等一批县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大宗粮油商品以及香菇、茶叶、生猪等特色农产品达成了“统购统销”长期战略合作,在“对内保供”基础上迈出了“对外保销”的关键性一步。
接下来,随县供销社将以粮食安全、农产品流通、特色产业培育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供销+”体系的覆盖广度和深度,让全县农业更有看头、农民更有甜头、乡村振兴更有劲头。
据中华合作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