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母山奇观
陈春海(四川凉山)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的公母山就是大自然装点的杰作之一。古时,盐源县就以“玉柱朝晖”“银湾夜月”“龙潭异迹”“风洞仙踪”等八景著称,但这些名胜景观,早已随着岁月流逝灰飞烟灭。唯独距县城西南五公里处的柏林山脚下的公母山,数百年来以其奇、秀、幽、险的自然景观,而经久不衰,远近闻名。
“天公有意,留下佳石传佳话;造化无穷,献上奇峰成奇景”。公母山里的公山、母石是神奇的,但与泰山的雄奇相比,却属小家碧玉的奇。
沿着公母山山门的石级往下行走不远,山里的公山、母石便活脱脱尽收眼底。公山、母石皆呈红褐色,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母石高约100余米,酷似花蕊拔地而起,突兀凌霄,远眺如石笋,近看似两掌合十。母石底部较强,中部肥硕,顶如塔尖,石中间有一条天然到底部的裂缝,可容一人悠悠穿过。
相传,母石原本有灵性,它白天张开,夜晚闭合。有一天,狂风大作,暴雨如注,一个叫化子恰好走到石下,于是便跑到石缝里面避雨,不久就熟睡过去。当夜幕降临时,母石便开始闭合,叫化子由于睡得太沉,没有醒来,被母石挤压在石缝里面。公母山的和尚以慈悲为怀,为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找来一根木杆,将木杆撑在石缝中间,从此,母石不再闭合了。
与母石相距几百米处,昂然兀立着公山。公山高约40米,如破土春笋,直刺天穹,与母石遥相呼应,盎然成趣。
最为神奇的是,公母山四周的山峦到处都是繁茂的林木,葱茏的花草,唯有这公山、母石,没有一点树木、花草遮掩,活脱脱地展现出来,裸露着红褐色的岩石。
凡是到过公母山的人,没有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至此,并留下不少诗篇。
清咸丰三年,时任盐源训导的谢继申所作的《公母山歌》,惟妙惟肖地描写了公母山的神奇:“大父大母本乾坤,公母之名从此有……一而二之二而一,宛然淑女君子成令匹。雨为沐兮风为栉,幕天席地宜家室。诸峰罗列皆儿孙,二老终古犹促膝……两情缱绻复缠绵,中分一字走云烟……”
公母山姿质妙绝,是天然无饰的。站在山门口,公母山的全貌尽收眼底。四围都是层层叠叠的群山,在奇峰合围之中,环抱着一大块高高低低的洼地,好似一朵盛开的莲花。
顺着山门的石级往下前行,一条峰回路转、窄窄的蹊径渐渐没进幽邃的林间。一路无尘,到处林木葱郁,古树参天。林间小道,细径如带,翠树掩映,芳草萋萋,山花烂漫,景靓如诗如画。
四季葱翠的林间,不时会有珍禽异兽在林间跳跃飞窜;成群的鸟儿无拘无束地在树上和鸣,从林间传出的清脆婉转的歌声,响彻深谷;山涧溪流潺潺,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自古名山多寺庙。由于公母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秀美的自然环境,从明代开始,公母山便陆陆续续地修建起了多座寺庙。这些明清时期修建的寺庙,皆掩映于林中,使公母山的景致十分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