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悠扬 幸福毗河
——成都市新都区水务局精准破解水域治理难题绘就毗河新画卷
□曾顺清 黄栩一 本报记者 康立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近年来,新都区水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成北新中心城区”的总体定位,坚持群防群治、一体共治、标本兼治工作思路,确定了“水质改善为基础、生态建设为提升、产业升级为增值”的综合治理主线,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优化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发展水经济,有力提升毗河生态系统,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做好毗河水文章,推动水生态价值转换,使毗河“绿水”变“金水”,实现“水清水活”。
破解治水资金瓶颈
以PPP模式凝聚治理新合力
为破解资金难题,新都区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采取PPP模式、专项债等方式,贯彻“用未来的钱干现在的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理念,实施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源头治理,实施截污治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管理应急等五大系统工程,全面提升毗河流域水质。
新都区成立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采用PPP模式,吸引社会资金46.66亿元,农村污水治理专项债3.2亿元,彻底破解治水资金瓶颈。
新都通过聘请专业团队编制了《毗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总体技术方案》,科学确定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按照轻重缓急,有序推进,使毗河治理更精准、更科学,成效更明显。
经过近年来的综合治理,先后对11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全面扩能提标,污水处理能力由17.48万方/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6.15万方/日,系统治理12段黑臭水体,新建452公里雨污水管网,整体推进31个村(社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病害管网治理13.8公里;清淤疏浚河道260公里。毗河水质改善明显,出境断面平均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Ⅱ类。
抓好顶层设计
构筑系统治理和流域治理新格局
为推动毗河水质的转变,新都区坚持高位谋划,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系统性解决制约当前城市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短板和难题,构建水环境治理格局,促进区域水环境整体跃升,助力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绿色安全发展。
新都区聚焦制度完善,强化治河责任。出台《进一步健全河长制调度机制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构建“两级党政领导、三级河长管理”体系,创建“河长+网格”模式,创建河长制“五维”督查机制,深化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联防联治机制,实行“月考核+专项考核+年终考核”“红黄牌”预警问责、工作积分等督导考评制度。以制度之力,求治理之效。
新都区将毗河实行区级双河长,分别由区委书记、分管水务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区、镇、村级河长共计56名。开展清河行动,把“清河行动”和“清四乱”专项行动融入到河道的日常保洁和管护中。进一步强化各级河长履职尽责,组织开展河长“多走一公里”专项行动,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新都区启动“博士河长计划”,引导具有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端人才以河长制为平台,将专业知识有效融入河湖治理工作中,进一步运用好引进人才、特需高端人才的专业化力量,为河湖治理工作提供“最强大脑”支撑。
紧扣价值转化做文章
共享幸福河湖“新红利”
通过PPP项目与河长制“双线”模式,新都在“硬件”上完善了毗河的生态治理,随后新都通过紧扣价值转化做文章,让毗河以生态优势不断发挥聚人气、兴经济的作用,让毗河生态价值链条实现了造血功能。
开启“公园式”治水新模式。新都区按照建设大生态、构筑新格局的总体思路,以“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的规划理念,面向全球招标规划建设总长38公里毗河公园,建成4个绿道滨水公园和12个水美乡村,喜迎了大量游客来亲水、休闲,泥巴沱森林公园(一期)成为“城市最美会客厅”,泥巴沱森林公园(二期)、白鹤岛生态湿地公园等项目持续加快推进。未来的毗河将展现别样的水生态风情。
培育“水经济”,发展新产业。新都区沿毗河打造了天府沸腾小镇、足球音乐小镇、尖锋运动公园等一批网红打卡点,“水经济”持续释放活力和效益。全线构筑起毗河“绿道环”,串联起城市“公园链”,形成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火锅、熊猫、美食、娱乐休闲等各色各样的元素汇集于毗河沿岸,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水岸联动发展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共饮“幸福水”,起航新征程。随着2021年引毗入资工程的顺利通水,清波荡漾的毗河水,通过一条条隧洞,跨越丘陵山川,不但从根本上解决川中旱区缺水难题,把400多万亩的旱地变为沃土良田,近500万川中旱区群众的也将共享香城新都的“圆梦之水”和“幸福之水”。
走近今日毗河两岸,一段一景,令人陶醉。绿意盎然的美景,火爆网络的美食,水城共融的美居……这是毗河之韵,香城之景,新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