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本报讯(记者 马工枚)近日,记者从四川省教育厅获悉,四川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名单,为教育领域省级层面唯一案例。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政策引领和项目驱动,构建“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园区+联盟”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坚持“专业+产业”路径
提高办学适应性
四川省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围绕全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按照“专业围绕产业办,学校服务地方建”的思路,着力培育和强化专业特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制定《四川省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的工作方案》,统筹规划区域内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建设,推动不同区域职业学校对接需求,布局和打造优势特色专业。近三年,新增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紧缺和民生急需专业点1824个,撤销与产业匹配度不高、过时过剩的陈旧落后专业点902个,全省开设职业教育专业698种,专业布点5822个,涵盖19个专业大类的161个专业类,覆盖率87%,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建立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三对接”工作机制,全省有276所学校、692个专业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试点人数达52万,居全国第二。
完善“教学+研发”模式
激发创新驱动力
四川省职业教育通过搭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行业企业全面参与,以共建实训基地为基础,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强化校企“双主体”地位,推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发。以“校中厂、厂中校”方式,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按需点菜”。目前,全省有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00个、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40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个。探索“教中研、研中教”,共创研发成果,首创校企“双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合作研发、技术服务项目457项,实现成果转化90项。实施“教师进企、师傅进校”,共建师资队伍,坚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坚持“固定岗+流动岗”教师配置原则,通过牵头高职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组织教师进入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
健全“培养+就业”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链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双元育人长效机制,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对标“高技能”需求,提高人才培养“含金量”。2022年支持17所应用型本科学校、19所高职学校与40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试点,试点专业48个,录取2335人,录取的中职毕业生人数占比从2020年的2.38%提高至2022年的33.82%,应用电子技术教育、医学影像技术、通信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护理学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均超出本科省控线60分以上。强化“订单式”培养,开通学生就业“直通车”。2022年,累计新增提供学生实验、实训岗位上万个。全省共有159家单位立项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23家单位获批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学生超过1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
构建“园区+联盟”格局
增强经济支撑度
四川省把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以区域中心城市、重点园区、龙头企业、高水平高职学校为依托,探索实践“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成都市设立1亿元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和5000万元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专项资金。成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雅安、乐山、阿坝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同城化发展。以联盟为依托,探索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促进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等交流互动,校企合作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1.15亿元。8个职业教育联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联盟培育单位,数量居西部第一、全国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