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祭祖
周依春(四川乐山)
春节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也是传承家风家教的最好方式,在川东北一带又称作“上坟”。自从我知事起,每年的春节祭祖就从来没有缺席过。
父母进城居住之前,每年春节我们都在老家过,因此祭祖的时间都是安排在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之前。祭品有刀头(将煮熟了的腊肉剐下一小块用来敬祖宗,因为是头一刀,所以称之为“刀头”)、敬酒(大多是散白酒)、香蜡、鞭炮和符纸,准备好这些祭品之后,父亲便带着我们去上坟。
我家的祖坟就在老屋下面一个名叫“盘龙湾”的地方,之所以叫作“盘龙湾”,是因为在众人的眼中它是龙盘踞的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传说曾经盘龙湾的一块墓碑上有一条龙,正好对着河对面二郎庙(地名)的一家堂屋,每当月明星稀的夜晚,月光照在这块墓碑上,河对面二郎庙的堂屋就会出现一道亮光,堂屋的主人随着光源便追踪到了这块墓碑上,然后偷偷地跑过来将墓碑上的龙戳掉,可戳掉后不久,河对面堂屋的亮光又出现了,人们认为这里是龙湾福地。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因此附近的逝者大多被埋葬在这里,我的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分别逝于上世纪中下叶,也无一例外地被安葬在这里。
到达墓地后,我们按照祖坟埋葬的顺序,首先祭拜的是曾祖父,然后才是曾祖母、祖父和祖母。祭拜时,先摆好刀头、敬酒和水果,然后再点燃香蜡和符纸,晚辈们则在坟前整整齐齐站成一排作揖磕头,父亲在一旁给晚辈们讲述祖先的人生经历、艰难苦楚和勤俭持家的故事,并祈求他们保佑晚辈没病没痛、平平安安、健康成长,同时教育大家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忘根和本,学会与人为善,懂得感恩奋进,最后在大家前往下一座祖坟祭拜时,才点燃鞭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里河二岸(方言,意思是河的两岸)接二连三地响起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升腾起星星点点的袅袅烟云,乡亲们都在上坟,大家要赶在中午吃团年饭之前完成自己的心愿。
后来,父母随我们进了城,春节祭祖的时间只有调整到春节前的两三天。除了入赘女家的二弟和四弟很少参加外,我们都能准时到场,祭拜的流程几乎年年都一样,而且父亲每年都会重复同样的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加深我们的记忆和传承好家风。几十年来,我们家春节祭祖的习俗就这样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绵绵不断地延续。
今年春节前夕,我携妻子儿女风尘仆仆地从外地赶回父母所在的小城。腊月二十九这天上午,我们一起去祭祖,令人欣慰的是二弟一家也加入了其中。冬日的乡村,山寒水瘦,草木枯黄,一派衰草连天的景象,惟有父亲曾经在曾祖母、祖父、祖母坟前种下的三棵杉树郁郁葱葱,苍劲挺拔,直指天空。来到祖先的坟前,父母已提前把祖先们的坟地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曾经讲述的那一幕幕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曾祖父那庖丁解牛的技艺和疼爱孙儿的柔情;曾祖母那陪伴四个曾孙长大的温暖怀抱;祖父那挑起家庭重担的羸弱肩膀;祖母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窘与无奈……
在返城的路上,我终于明白了二弟的良苦用心:虽然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他们的子女已经长大成人,同样需要上这样一堂家风家教课、忆苦思甜课、成长励志课和感恩教育课。